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使

使

①使者统称。《周礼·秋官·小行人》: “待四方之使者”。注: “使者,诸侯之臣,使来者也。”秦汉以降,大率交聘敌国、通接殊域、劳问远方、安辑新附、慰抚兵役、分给赈赐、采风俗、询民事、究吏治、察狱讼、搜访遗滞、刺举奸滥,皆临时差遣使者。②朝廷派赴地方之军政长官。南北朝时有使持节,掌一州之军政大事。唐朝中期以后,有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等为地方常设官。③职官本制以外的差遣。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一《杨国忠诸使》:“杨国忠为度支郎,领十五余使。至宰相,凡领四十余使。”唐武则天至德宗时,是使职出现最多的时期。整个唐朝出现的使职在140以上。其中,部分使职逐渐演为主管专项或部门行政事务的长官,如三司使、枢密使等,详见各有关使职条。④ 皇帝侍从之首领。唐、宋时期,皇帝侍从多以使职统领,如唐朝有内诸司使,宋朝有横班、东班、西班诸使。宋朝又有大、小使臣之别。


1、朝廷特派执行某种任务的专职官员称使、或使臣、使者。《左传·成公九年》:“兵交,使在其间可也。”《汉书·苏武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2、朝廷派赴地方的军政长官。如南北朝时的“使持节”,掌管一州的军政大事。唐朝的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等,成为地方上的常设官员。除此之外,以使名官者颇多,如盐铁使、转运使、通政使、布政使、按察使等。

猜你喜欢

  • 郡塞曹

    郡分职诸曹之一。西汉末年置于边郡,为掌边塞之职。《居延汉简释文》卷一第十四页有塞曹史。三国魏沿置,《三国志·魏书·东夷倭国传》记正始中带方太守曾遣塞曹掾,史张政等奉使倭国。

  • 通事

    ① 指朝觐聘问之事。《周礼·秋官 ·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②中书通事郎、中书通事舍人、通事令史、通事舍人等官的简称。详见各条。③北魏吏名。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为侍中、中书监、司徒

  • 宫大内司

    官名。北魏置,为后宫女职之首,主管宫内事务。《大魏宫内司高唐县君杨氏墓志》:“(自文绣大监)改授宫大内司。”(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三六)参见”内司”。

  • 驼牛丞

    官名。北齐置。见“驼牛署”。

  • 常和署

    官署名。元任宗皇庆元年置,初名管勾司,管领回回乐人。其官有署令一人、署丞二人、官勾二人、教师二人、提控二人。见《元史·百官一·礼部·常和署》。元礼部仪凤司所属机构。秩从六品,管领回回乐人。设置令一人,

  • 陆军部审计处

    官署名。清末置,掌监督陆军部所属军队、学堂、局、厂等处所用军费确数,实行会计检察并复核各项预算、决算。主官有计长一人,司内分设综察、核销两科,有科长、科员、录事等员;另有处副官一人。

  • 监运太中大夫

    官名。郦道元《水经注》记“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五月,武帝遣监运太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修治河滩。”

  • 管领诸路打捕鹰房总管府

    官署名。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置,秩正三品。设官有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各一人。辖宛平、大兴二县及东关厢巡检司、西北关厢巡检司、南关厢巡检司。

  • 兵站总监

    民国时官名。战时在大本营听从参谋长指挥,负责兵站的设置和调度、运输通讯、野战经理、野战卫生。官名。南京临时政府设置,为兵站的主官, 其副职为兵站次监,其下有兵站局局长。

  • 华侨兴办农矿事业委员会

    农矿部直属机构。国民党政府农矿部为提倡华侨回国兴办农矿事业起见,于部内设立华侨兴办农矿事业委员会。依照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二月十六日公布的《华侨兴办农矿事业委员会组织章程》的规定,本会由农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