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五官

五官

①五种官名合称。先秦典籍所载说法不一。或说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亦指五行之官和五方之官。②女官名。西汉宫中女官有五官,秩视三百石。③司历之官。唐朝司天台 (太史局) 以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等分掌天文、历法、气象,并称五官。乾元以后,其司天台官员率加五官之号,又有五官正、五官司历、五官保章正、五官挈壶正、五官监候、五官灵台郎等名。①五官中郎将、五官掾等省称,详见各条。


1、五行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2、五种官的概称。商朝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注:“此殷时制也。”周指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其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注:“司徒主牛,宗伯主鸡,司马主马及羊,司寇主犬,司空主豕。”疏:“六卿应言六官,而云五者,以其天官(冢宰)贰王治事,尊而不使奉牲,故五官也。”

3、泛指百官。汉代史游《急就篇》:“诸物尽讫五官出。”

4、汉代有五官郎(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五官中郎将。郡国还有五官掾。《后汉书·百官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又《后汉书·百官五》:“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

5、汉代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五官视三百石。”注:“五官,所掌亦象外之五官也。”汉代女官分十四等,五官为第十二等。

6、唐代司天台有五官保章正、五官监候、五官司历,掌历法及测景分至表准;五官灵台郎,掌候天文之变;五官挈壶正,五官司辰,掌知漏刻。见《新唐书·百官二·司天台》。其后历代沿置。

猜你喜欢

  • 储宫

    太子的称谓。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乃渐上京,乃仪储宫。”

  • 马褂

    服饰名。清朝官服之一。满语称“额伦代”。即是行褂,长只到股,袖只到肘,行军或旅行,主要是骑马时穿在袍服之外。自王公大臣以下官吏、庶民皆可用之。乾隆(1736—1795)中傅恒征金川归,喜其便捷,名之“

  • 六部尉

    官名合称。东汉于京师洛阳置左部、右部、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尉,典兵,负责京师治安,合称为六部尉。亦作六部都尉。曹操曾任洛阳北部尉。西晋沿置。东晋于京师建康亦置。北魏迁都洛阳后复置,初职任较轻,宣武帝

  • 副佐

    即副职,正官的佐属,犹今之“第二把”,掌佐正职官员行职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进同谋略,退为副佐。”

  • 常阳帖城阿不笼等处万户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三品,隶吐蕃等处招讨使司,亦作常阳帖城河里洋脱元帅府。置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 大理院院长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为大理院的长官,见“大理院”。

  • 步兵团本部

    军队指挥机关。北洋政府改清末新军的标为团,其指挥机关为团本部。主官有团长(上、中校)一人,下设团副(中、少校) 二人, 副官(上、中尉)一人,旗官(中、少尉)一人, 军士六人, 军官相当官十人,军士相

  • 官名。即太监。西周、春秋战国置。宫内侍御之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因令奄将宫人之美妾二十人并遗季。”陈奇献注: “奄,奄官。”《周礼·天官 ·序官》: “酒人,奄十人。”郑玄注: “奄,精气闭

  • 右司驭

    见“司驭中大夫”。

  • 储蓄司

    官署名。清末陆军部海军处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拟设储备司,三十四年正式设立。掌海军收支经费,购置服装,存储军粮及一切物品事。辖会计、服用、屯积三科。置司长一人,承发官一人,科长三人,科员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