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常侍

中常侍

官名。秦、西汉为加官。初称常侍,元帝以后称中常侍。凡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以至郎中,加此得出入禁中,常侍皇帝左右。武帝以后参与朝议,成为中朝官。无定员,或多至数十人,任用士人。东汉改为专职官员,侍从皇帝左右,出入皇宫,赞导宫内诸事,顾问应对。初秩千石,后增为比二千石。名义上隶属少府,实际上直达皇帝。初杂用士人、宦者,明帝时定员四人。自和帝时宦者中常侍郑众等参预帷幄,职位渐重,增至十员,兼领卿署之职。安帝时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遂成为高级宦官的专职,把持朝政,权倾人主。顺帝时李固说:“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势振天下。”(《后汉书·李固传》)三国沿置。魏初与散骑合并,改称“散骑常侍”,用士人。吴称“散骑中常侍”,简称中常侍,亦用士人。蜀仍用宦者,为亲近之职,干预朝政。两晋南朝不置。十六国汉、成汉置为高级宦官,宠幸用事。西秦则置中、左、右常侍,并为中枢长官,执掌国事,任用士人。北魏置为高级宦官,地位与诸少卿相等,侍从帝后左右,传达诏命,受理尚书、门下奏事,职权甚重,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北齐置四员,为中侍中省次官,四品上,至末年宠信宦官,宦者带此职者数十人,多封王、开府。隋朝改名“内常侍”。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亦置,为内侍寄禄官,以升用内侍局御直、内直有年劳者。初隶宫闱局,寻直隶宣徽院,正五品。


官名。秦和西汉时为加官,有此加官,就能入禁中。东汉时由宦者担任,初俸千石,后增到比二千石,掌侍从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皇上提出问题时,负责解答,或受差遣办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桓帝纪》:“壬寅,中常侍单超为车骑将军。”《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奏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三国曹魏黄初年间,与散骑合并,称散骑常侍,改用士人。吴称散骑中常侍,简称中常侍,也用士人。蜀仍用宦者,为近侍之职,干预朝政。西秦置左中右常侍,为中枢官,掌朝政。北魏中常侍地位与少卿相等,侍从皇帝左右,传达诏命,受理尚书、门下奏事。北齐中常侍为中侍中省副长官,四品上,掌出入门閤。隋唐改称内常侍,属内侍省。金章宗太和二年也置,为内侍寄禄官,正五品,用以升内侍局御直、内直有年劳者;初属宫闱局,后属宣徽院。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一·内侍省》、《宋书·百官志下·散骑常侍》。

猜你喜欢

  • 海军舰队司令处

    官署名。依照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十月十五日公布的《舰队司令条例》的规定,海军舰队司令直属于海军总司令,其主要任务为指挥所属舰队,负责舰队安全并协助地方用兵。处内设参谋一人(中、少校或上尉),副官

  • 团练州

    以团练使为长官之州。宋朝为六等州之第五等,位防御州下,团练使不赴任者,以他官判、知,其属有团练推官等,又有团练副使专授左降官。辽朝团练州设团练使、团练副使、团练判官、州学博士、助教等官。州的等级之一。

  • 五王

    指唐代张东之、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五郡王。他们五人,发动政变,推翻武后,重立中宗为帝,复国号曰唐,因功封为郡王,号称五王。

  • 譏(讥)察使

    见“提举譏察使”。

  • 校骑

    官名,汉置,为校级武将,掌领骑兵。《汉书·扬雄传》:“校骑万师。”注:“师古曰:校骑,骑而为部校者也。”

  • 纲佐

    南朝对州“别驾”的别称。

  • 四氏学教授

    官名。又称四氏(孔、颜、曾、孟)教授。明清衍圣公所属四氏学之长官。额设一人,正七品。掌训课四氏生徒。例由孔子后裔中选用。学官名,明清皆置,正七品,为四氏学长官。四氏指孔、颜、曾、孟,四氏学为专门教授四

  • 馆客

    官名。东魏高欢初起兵时,身边蓄养精于术数、风角之人,以备谘询,称馆客,非正式官职。北齐后主时置为官,召颜之推等文士为之,在京撰著。武平三年(572)立文林馆后,改称待诏文林馆。见《北齐书·文苑传》。

  • 集贤院知院事

    官名。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以宰相张说为集贤殿大学士,知院事,说恳让“大”字,诏许之。此后常以宰相一人知院事,为集贤院的长官。金亦以知集贤院事为集贤院的长官。

  • 家丞

    官名。① 即“太子家丞”。② 即“公主家丞”。③王国、侯国属官。西汉列侯食邑千户以上置; 三国魏王国、侯国皆置,西晋侯国亦置; 南朝梁引侯食邑千战以上置。与庶子共掌国内事。④太妃属官。三国魏王太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