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泉山

龙泉山

①在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北。《方舆纪要》卷11良乡县:龙泉山在“县西十五里,下有石龙口,出泉不竭,东流入盐沟河”。

②在今山西石楼县东南。《元和志》卷12石楼县:“龙泉水出县东南,去县十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故得龙泉之号。”《方舆纪要》卷41称:龙泉山在隰州北七十里。当为此山。

③在今山西隰县北。《元丰九域志》卷4隰州隰川县有龙泉山。《方舆纪要》卷41云:龙泉山“(北)接石楼县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因名。后周以此名郡”。

④在今浙江余姚市城西。《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龙泉山在“县治西。一名灵绪山, 一名屿山。三峰挺秀,南俯姚江,泉虽微而不竭,谓之龙泉”。

⑤在今福建永泰县东五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龙泉山,“其巅有湖曰雁湖,地高水深,与侯官雪峰山相望。古谚云,雁湖深,雪峰沈;雁湖浅,雪峰现”。

⑥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南二十余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龙泉山“有卧牛、仙冠、品石、梯云、莲花五峰,并高峻。仙冠峰之麓,有巨石,宋朱子勒‘朝阳’二字。其南群峰连接”。

⑦在今湖北崇阳县西南。《舆地纪胜》卷66鄂州:龙泉山“在崇阳县西南四十里。高三百余丈,周二百里。山有洞,好事者持炬入之,行可数十步渐坦平如人居室,可容千百众。有石渠泉流清驶,乡人号曰鲁溪岩。……岩有茶甚甘美,曰龙泉茶”。

⑧即灵泉山。在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城东六十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桢就藩武昌后,于此修建陵寝,其后庄、宪、康、靖、端、愍、恭、贺皆葬于此。现有遗迹可寻者,陵园八处,碑亭三座,墓碑四通。

⑨古名分栋山、长松山。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南边缘,为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之分界山。起自东北绵阳市,止于西南之乐山市。平均海拔600米,最高为1051米。山之东北段为沱江切割成金堂峡,西南段为岷江切割成嘉定三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0简州:龙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长松山之左,发脉怀州,绵互数百里,达于仁、井。其巅有关索寨”。

⑩在今四川茂县南。《隋书·地理志》:北川县“有龙泉山”。《新唐书·地理志》 汶山县:“有龙泉山。”《寰宇记》卷78汶山县:龙泉山“在县南四十八里。山下有湫, 水号曰清池, 一曰龙池。时或水旱, 民祷必应。若放牝马于其侧, 多生骏驹”。

(11)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十五里。有唐中宗定陵在此。


(1)又称灵泉山。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城东。东北—西南走向,主要由石灰岩、页岩构成。最高点海拔232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六子朱桢被封为楚昭王,就藩武昌后,在此修建陵寝,其后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八王皆葬此。曾有“龙泉圣地”之称。明亡后遭破坏,保存较完好的仅昭陵。(2)在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东侧。北起绵阳市,南到乐山市境内岷江平羌峡。古名分栋山。明于山北故灵泉县置龙泉镇,遂以名山。东北—西南走向。山脊海拔700~1000 米。最高峰龙泉驿山(长松山),海拔 1051 米,在成都市东南。为岷江与沱江分水岭。东缓西陡。北段为沱江切割,形成金堂峡,为沱江小三峡之一。南段为岷江切割,形成犁头峡、背峨峡和平羌峡,合称岷江小三峡。


猜你喜欢

  • 灵关道

    ①古道路名。亦作零关道、灵山道。西汉武帝时开。自今四川汉源县大渡河南岸,沿小相岭山脉东麓南行,经孙水河西转入安宁河,南至西昌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即此。②亦作零关

  • 奴垒必儿忒河

    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黑龙江下游西岸之锡米河。清康熙《皇舆全览图》:黑龙江下游左岸有奴垒必儿忒河。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4:黑龙江与敦敦河相会后北流“江又分两派,……共百六十里复合。有奴垒必儿忒河

  • 八团镇

    在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上海县:川沙堡“产盐,商贾辐辏。地名八团镇”。

  • 倒马关千户所

    明景泰三年 (1452) 置,在今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明景泰元年(1450年)置,治今河北省唐县西北倒马关。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裁。

  • 临沅山

    亦名林源山。在今广东曲江县北。《续汉书 ·郡国志》 曲江县注: “ 《始兴郡记》,县北有临沅山。”

  • 楼下镇

    又名黄家楼下镇。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北三十二里楼下。清光绪 《南汇县志》 卷1:黄家楼下镇在 “邑北三十二里,即在王家行西。依虹桥港列肆”。在贵州省普安县南部、烂滩大坡南部,楼下河北岸。面积13

  • 下博桥

    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下博乡。《资治通鉴》:五代梁乾化二年(912),李存审“引兵扼下博桥”。胡三省注:“漳水径下博县,盖跨漳水为桥。”即此。在今河北省深州市东南古漳水上。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年),朱温

  • 延津城

    即唐延津州城。在今辽宁铁岭市。

  • 三贤堂

    又名思贤堂。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内。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6:“思贤堂,旧名思贤亭,以祠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后改曰三贤堂。绍兴二十八年,郡守蒋璨建。三十二年郡守洪遵又益以王仲舒及范文正公二像,更名

  • 安平山

    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南。《明史·地理志》定辽中卫:“又东南有安平山,山有铁场。”《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安平山在“司东北百里。俗名平矿山,一名天成山。上有铁场,置百户所戍守,属沈阳中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