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溪
在今湖南桃源县北。即今白洋河上游。《方舆纪要》 卷80桃园县 “苏溪” 条下: “又黄石溪,在县北百二十里。出香山村,下流合苏溪入沅江。”
村名。在安徽省青阳县南部、九华山东麓、黄石溪西岸。属陵阳镇。人口510。相传唐代一僧一道同住一石洞。道士患病,僧采茶煎溪水供服,病愈。日久,泼茶染石成黄色,得名黄石溪,村以溪名。为名茶黄石毛峰产地,并产石耳、木耳、香菇等。有公路接陵南公路。村西北有僧道石洞。
在今湖南桃源县北。即今白洋河上游。《方舆纪要》 卷80桃园县 “苏溪” 条下: “又黄石溪,在县北百二十里。出香山村,下流合苏溪入沅江。”
村名。在安徽省青阳县南部、九华山东麓、黄石溪西岸。属陵阳镇。人口510。相传唐代一僧一道同住一石洞。道士患病,僧采茶煎溪水供服,病愈。日久,泼茶染石成黄色,得名黄石溪,村以溪名。为名茶黄石毛峰产地,并产石耳、木耳、香菇等。有公路接陵南公路。村西北有僧道石洞。
①春秋纪地,后属齐。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六十里峿山之北。《春秋》: 庄公元年 (前693),“齐师迁纪郱、鄑、郚”。西汉置梧城县。②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春秋》:文公七年 (前620),“遂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清嘉庆《峨眉县志》卷1:正龙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在今云南石屏县东十五里。《清一统志·临安府》: 菜玉山 “产石碧润如玉,谓之菜玉。下有石碧涧”。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产海盐。清设盐课大使。民国时设场知事。
即古朝水。源出河南内乡县西北,东南流经邓州市,至新野县入淯水。《方舆纪要》卷51邓州“朝水”条下:“刁河在县南十五里。源出内乡县之萧山,流经州界,亦至新野县东南,而入于淯水。”《清一统志·南阳府一》:
三国吴立,即今福建霞浦县南古县。西晋太康四年 (283) 升为温麻县。三国吴立,即今福建省霞浦县南古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升为温麻县。
在今陕西勉县西北。孟蜀时,置寨以守剑北。《宋史·太祖纪》:乾德二年(964),王全斌伐蜀,“下兴州,连拔石圌等二十余砦”。
在四川崇州市西北和平乡。《元史·兵志三》:五路万户府军屯:置立于成都路崇庆之大栅镇孝感乡。“平阳军屯:置立于灌州青城、崇庆州大栅头”。
又名杨梅渡。北宋置,属赣县。在今江西赣州市西。(1)古镇名。又名杨梅渡。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北宋属赣县。(2)今镇名。(1)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东部。面积191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杨梅
①又名麓山。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元和志》 卷29长沙县: “岳麓山,在县西南,隔湘江水六里,盖衡山之足也,故以 ‘麓’ 为名。” 上有岳麓寺。《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广传》: 彭师暠登城望水西军,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