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堡
在今河北滦平县南。《清一统志 ·承德府》 “黄崖堡” 条引 《方舆纪要》 曰: “水出古北口外,自大、小黄崖流入密云县境”; 又引 《畿辅志》曰: 墙子岭关 “北为大黄崖,又稍北为小黄崖,皆有堡”。
在今河北滦平县南。《清一统志 ·承德府》 “黄崖堡” 条引 《方舆纪要》 曰: “水出古北口外,自大、小黄崖流入密云县境”; 又引 《畿辅志》曰: 墙子岭关 “北为大黄崖,又稍北为小黄崖,皆有堡”。
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之巴鲁斯。名见唐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卷1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卷上。
五代汉乾祐元年 (948) 置,治所在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三十五里解州)。北宋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市及闻喜县地,金以后扩大至今夏县、芮城、平陆等县地。金兴定四年 (1220) 移治平陆县(今平陆县西南
一名和龙城。又称龙城、龙都。即今辽宁朝阳市。《十六国春秋辑补 ·慕容皝传》: 东晋咸康七年(341),“皝以柳城之北、龙城之南,福德之地也,使阳裕等筑龙城”。即此。咸康八年 (342) 自棘城迁都于此
一名尖山。在今安徽旌德县西。《方舆纪要》卷28旌德县:正山在“县西三十里。峰岩峭峻,泉石错列。谚云:正山巍峨接星斗,分别冈峦九十九。南唐屯戍于此,以备吴越”。
南宋置,为铁钱监。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北龟山下。
①亦作小遂山。即今广东徐闻县南海中头、二、三墩。《方舆纪要》卷104徐闻县:小蓬山“在县南三十里海中,前有海屿,名曰三墩。《旧志》:由此渡海四百里乃至琼州”。《清一统志·雷州府》:小遂山“突起海滨,前
①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四十里,与凤阳县交界处。《方舆纪要》 卷21定远县: 韭山 “山暖多韭,因名。上有石城,兵火时保聚处也。山下有涡穴,涧水尝流不竭”。②即今浙江象山县东韭山列岛。《方舆纪要》 卷92
明万历六年 (1578) 置,属广东都司。在今广东云浮市西北三十里南乡圩。后废。明万历五年(1577年)置,治今广东省云浮市东北南乡圩。属广东都司。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废。
即吕。西周诸侯国。在今河南南阳县西三十里。《诗经·大雅·崧高》:“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即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谓“宣王世,改吕为甫。”古国名。(1)商时赤狄建。在今山西省隰
元都城。在今北京市区。《元史·地理志》:世祖至元四年(1267),“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至元九年(1272)改名大都。二十年(1283)筑城。蒙人称为汗八里,意即汗城。全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