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陕西

陕西

①古地区名。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 为界,陕陌以东归周公治理,以西归召公治理。后人一般认为陕指陕陌而言,因称陕陌以西地区为陕西。

②唐方镇名。上元元年 (760) 改陕虢华节度置,治所在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陕县、灵宝、卢氏及山西平陆、芮城等县市地。大历十四年 (779) 废。建中二年(781) 复置。兴元元年 (784) 废。

③巡抚名。明宣德初命尚书、侍郎巡抚陕西。景泰三年 (1452) 改都御使巡抚,遂为定制。驻西安府(治今陕西西安市),防秋驻固原 (今宁夏固原县)。成化二年 (1466) 加提督军务,二十二年 (1486) 改赞理军务。辖西安、凤翔、汉中三府及平凉府之泾州、庆阳府之宁州,河南阌乡、灵宝二县,山西蒲州,潼关卫及陕西都司之西安左卫等卫、所。清辖陕西全省。


(1)地区名。(1)指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旧陕县)以西地区。见“陕东”。(2)后世称西部地区为陕西。如南朝宋以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为都,因称其西的荆州(今属湖北)地区为陕西。《宋书·蔡兴宗传》:兴宗为南郡太守,行荆州事。其甥曰:“舅今出居陕西,为八州行事。”(2)唐方镇名。见“陕虢”。(3)明行都司名。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驻甘州左卫(今甘肃张掖市)。领甘州五卫及肃州、山丹、永昌、凉州、镇番、庄浪、西宁和镇夷、古浪、高台等实土卫所,辖区约相当今甘肃省嘉峪关、青海省青海湖以东、黄河以北及永登、古浪、民勤诸县以西地区。清废。


猜你喜欢

  • 瓯海道

    1913年依前温处道改置,属浙江省。治永嘉县 (今浙江温州市)。辖境约当今浙江仙霞岭、松阳、缙云、括苍山、温岭县一线以南地区。1927年废。1914年6月以清末温处道区域置,治永嘉县(今浙江温州市)。

  • 中和镇

    ①即今河南获嘉县西南中和镇。民国《获嘉县志》卷2:“中和镇,距城二十一里。”②即今湖北红安县南中和乡。明、清置巡司于此。(1)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东南部、大兴安岭东麓。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1.9

  • 敦舆山

    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南。《山海经·北三经》: 敦舆之山,“泜水出于其阴”。《元和志》 卷17临城县: 敦舆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又《方舆纪要》 卷14临城县: 敦舆山 “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

  • 永阳山

    在今安徽来安县北。唐置永阳县以此山为名。《寰宇记》卷128永阳县:“本汉全椒县地。唐景龙三年析置,取县北永阳山为名。”

  • 前河

    ①即今安徽东至县境尧渡河。《清一统志·池州府一》: 前河 “在建德县南。有三源,总汇于步头湾,过县南十五里百步滩,潴为官池,历县南二里尧城渡,亦曰尧城溪,又合茹兰溪,汇石印池,入东流县界为江口河,至县

  • 胶阳侯国

    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市东南九十六里高阳。东汉省。西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高密顷王子恁置,治今山东省昌邑市东南。东汉省。

  • 巴彦塔拉

    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南巴彦塔拉镇。1947年科尔沁左翼中旗迁治于此。“巴彦塔拉”,蒙古语意为“富饶的甸子”。1956年科尔沁左翼中旗迁今治保康镇。集镇名。在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城东部。原名和

  • 阳泉工矿区

    1949年改阳泉市置,治所即今山西阳泉市。1951年改设阳泉市。1949年由阳泉市改置(县级)。治今山西省阳泉市。1951年改设阳泉市(地级)。

  • 葛蛮雍真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开阳县西北。后废。元置,治今贵州省开阳县西北,属顺元路。大德初改平伐等处兼雍真长官司。

  • 乌什厅

    清光绪八年(1882)置,属甘肃省。治所即今新疆乌什县。十年(1884)属新疆省。1913年改为乌什县。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直属甘肃省,十年改属新疆省。1913年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