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即今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西起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西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水经·江水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障,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诸书记载长江三峡名称不同,如《水经注·江水注》:谓为广溪峡、巫峡、西陵峡;《寰宇记》卷148奉节县下谓三峡为西峡、巫峡、归峡。清光绪《夔州府志》卷1谓巫峡与瞿唐峡、巴东峡并称三峡。是瞿唐峡又名广溪峡,又名西峡;西陵峡又名归峡、巴东峡。 《周书·蛮传》:冉氏、向氏、田氏部落尤盛,“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隋书·杨素传》:开皇中,“大举伐陈,以素为行军元帅,引舟师趋三峡”。《新五代史·西方邺传》:荆南高季兴叛,“乃拜邺夔州刺史,副(董)璋以兵出三峡”。均此。


简称三峡。为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史籍上,对三峡有不同的说法。郦道元《水经注》以广溪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庾仲雍《荆州记》以明月峡、广德峡(即瞿塘峡)、东突峡为三峡,《峡程记》以明月峡、仙山峡、广泽峡(即瞿塘峡)为三峡,乐史《太平寰宇记》以西峡、巫峡、归峡为三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同郦氏,为不易之说。在重庆市的奉节、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宜昌五市县之间。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长193千米(其中狭谷段合长90千米,宽谷段合长103千米)。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峡谷宽约250~350米,最狭处仅100米,平均深400~600米。两岸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峡谷之一。沿途名胜古迹有白帝城、巫山十二峰、三游洞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峡谷东口兴建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96年,在三斗坪兴建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003年6月1日起蓄水,7月开始发电。

长江三峡示意图


猜你喜欢

  • 武要县

    西汉置,属定襄郡,为东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卓资县西北三道营乡东南土城村古城。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西土城子。为定襄郡东部都尉治。东汉初废。《魏书·太祖纪》:天赐三年(406

  • 利漕渠

    运河名。东汉末由曹操所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建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为魏公,“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此渠自今河北曲周县南,东南至大名县西北、馆陶县西南注

  • 广阳郡

    ①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大清河以北、永定河下游地区。西汉初改为燕国。元凤初复为广阳郡,本始初改为国。东汉初废入上谷郡,永元八年(96)复置郡。三国魏太

  • 思邛县

    唐开元四年 (716) 置,属思州。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五代时废。古县名。唐开元四年(716年)置,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属思州。五代时废。

  • 牛头朝那山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东。《资治通鉴》:唐景龙二年(708)三月,“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拓地三百余里。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烽游奕使,戍诺真水为逻卫

  • 虎市

    即虎头砂市。或作虎头沙隘。在今广东大埔县西北。清乾隆 《潮州府志》 卷14大埔: 虎头砂市“县北四十里。往上杭硿头路界”。

  • 古木

    即辑怀城。又名古牧地。在今新疆米泉县。清乾隆《西域图志》卷2迪化州:古木“在州治东北四十里。乾隆二十七年于其地建辑怀城”。

  • 青沟梁

    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北。民国 《朝阳县志》卷5: 青沟梁 “在县北八十里,大青山之支麓也”。清设千总驻守。

  • 鹿耳溪

    在今四川彭州市北四十五里永定乡西小河。《方舆纪要》 卷67彭县: 鹿耳溪 “源出县西北曲尺山,东流入新繁县之清白江”。

  • 葫桥镇

    在今江苏江阴市西南葫桥。清道光 《江阴县志》 卷2: “葫桥镇四保,县西十里。” 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江阴县西南有 “葫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