鄀州
①南朝梁侨置,治所在云泽县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东南)。隋废。
②西魏置,治所在武宁郡乐乡县 (今湖北钟祥市西北双河乡北乐乡关)。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 复置,贞观八年 (634) 废。
西魏置,治乐乡县(今湖北荆门市北)。辖境相当今湖北省仙桃、天门、钟祥、荆门等市县部分区域。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城、钟祥二市。贞观八年(634年)又废。
①南朝梁侨置,治所在云泽县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东南)。隋废。
②西魏置,治所在武宁郡乐乡县 (今湖北钟祥市西北双河乡北乐乡关)。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 复置,贞观八年 (634) 废。
西魏置,治乐乡县(今湖北荆门市北)。辖境相当今湖北省仙桃、天门、钟祥、荆门等市县部分区域。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城、钟祥二市。贞观八年(634年)又废。
在今四川苍溪县东三十里王渡镇。《方舆纪要》卷68苍溪县:大获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一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玠所筑,以护蜀口者”。南
即今河南滑县南焦虎乡。民国 《重修滑县志》 卷6: “焦虎集,距城六十里。”
①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十八里。《资治通鉴》:南朝宋大明三年(459),竟陵王诞在广陵(今扬州市西北蜀冈上)举兵反,命南兖州刺史沈庆之讨之,“上虑诞奔魏,使庆之断其走路,庆之移营白土,去城十八里”, 即此。
1946年改和硕设治局置,治乌什塔拉(今和硕县东乌什塔拉)。以清时为蒙古和硕特部驻地而名。1950年迁清水河子,即今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焉耆盆地东北部。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清雍正八年 (1730) 改永昌道置,属云南。治所在大理府城 (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领大理、丽江、楚雄、永昌、顺宁五府,蒙化、景东、永北三厅,辖境约当今云南永仁、大姚、牟定、双柏、景东、
唐武德二年(628)置,属南州。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卷122南川县:废丹溪县“于丹溪水西置, 因以为名”。贞观十七年(643)废。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今重庆市綦江县
又作铜虏山。在今云南马龙县北。《汉书·地理志) 铜濑县: “谈虏山,迷水所出。”
北宋置,属真阳县。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北桥头镇板铺村。
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清一统志·易州二》:马水口“在涞水县西北二百里。其地山势雄壮,岩岫相连,旧称京师右辅。明永乐八年始设守军,景泰二年建北门正城,又建圈城于北岭上。嘉靖二十三年设守备把总,三十三年改
在今福建漳浦县东南。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后葛巡司于此。清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