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资州

资州

西魏置,治所在阳安县 (今四川简阳市西北)。《元和志》 卷31: 资州 “取资水为名”。北周武成二年 (560) 徙治资阳县 (今资阳市)。隋开皇七年(587) 又徙治盘石县 (今资中县北三里)。大业三年(607) 改为资阳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资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资阳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资州。咸通六年 (865) 徙治内江县 (今内江市西),次年徙治盘石县。辖境相当今四川资阳市以南,内江市以北沱江流域。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入简州。至正时明玉珍复置,治所即今四川资中市。明洪武四年 (1371) 降州为资县。清雍正六年 (1728) 升为资州直隶州,辖境扩大包括仁寿、井研二县。1913年废,改本州为资中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阳安县(今四川简阳市西北),北周武成二年(560年)移治资阳县(今市),隋开皇七年(587年)移治盘石县(今资中县)。“取资水为名”(《元和郡县志》)。大业初改为资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资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资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资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内江、资阳、资中等市县地。宋先后属梓州路、潼川府路。元废。至正末明玉珍复置。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资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复置,属四川省。辖境扩大,有今内江、资中、资阳、仁寿、井研等市县地。1913年废,改本州为资中县。


猜你喜欢

  • 判汗

    又作沛汗、��汗、钹汗、拔汗那、破洛那。汉大宛国。都城在渴塞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南卡散赛)。唐时设休循州于此。见“大宛国”。

  • 旺苍坝镇

    亦作望苍坝。即今四川旺苍县。1941年于此设旺苍设治局,1945年改为旺苍县。

  • 滨江厅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哈尔滨 (今黑龙江哈尔滨市)。据民国魏声龢 《吉林地志》: “设治顷以此地临江 (松花江),且就土人之惯称故名。” 宣统元年 (1909) 属吉林省

  • 永平汛

    在今广东惠阳市(淡水镇)西北永平村。隔水接博罗、东莞界。清有把总驻防。

  • 七防关

    在今甘肃康县东北云台镇(白马关)东五里。明属阶州,设巡司于此。

  • 正场镇

    即镇场镇。今为江苏通州市(金沙镇)西南正场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通州(今南通市)东有“正场”。

  • 桂花园镇

    即今四川遂宁市西北桂花镇。清光绪《遂宁县志》 卷1: 桂花场 “在县北五十里”。

  • 张公凸渡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宋《景定建康志》卷16:张公凸渡“在上元县金陵乡长庆村之西,正临大江,与真州六合县梅家步相对, 自张公凸渡至南岸夏四十里,冬五十里。石迈《古迹编》云:隋文平陈,宇文述以行军总管

  • 禹门口

    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二十四里黄河峡谷中。原为龙门口。《水经·河水》: “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 郦道元注: “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 “梁山北有

  • 大垭口

    在今四川万县市。有二:一在今市西弹子镇北,路通开江县;一在今市北天城镇北,路通开县。清同治元年(1862),兰二顺率义军至开县,乡绅团勇堵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