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谷口

谷口

①即今福建古田县西南谷口村。元设谷口巡司于此。明正统间废。

②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渡西。《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年(385),前秦符丕帅众三万自枋头将归邺城,与檀玄“战于谷口,玄兵败”。即此。

③亦名瓠口。战国秦邑。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五十里。《元和志》卷1醴泉县:“本汉谷口县地……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战国策·秦策三》:秦国“北有甘泉、谷口”。《史记·河渠书》:韩“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索隐》:“瓠口即谷口,乃《郊祀志》所谓‘寒门谷口’是也。”《汉书·沟洫志》:“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洛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因名曰白渠。”皆此。


(1)古邑名。即瓠口。战国秦邑。在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其地当泾水出山谷之口,故名。《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谓秦昭公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史记·河渠书》:韩国水工郑国向秦王建议,“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索隐:瓠口即谷口”,皆即此。西汉文帝时置谷口县。(2)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淇门渡西。东晋太元十年(385年)檀云为前秦苻坚战败于此地。


猜你喜欢

  • 都匀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改都匀安抚司置,属贵州都司。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都云县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属贵州都司。弘治七年(1494年

  • 封谿县

    东汉建武十九年 (43) 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省安朗东。西晋属武平郡。《水经·叶榆水注》: 左水 “又东合南水, 水自��泠县东径封溪县北”。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

  • 悬纛桥

    在今江苏句容县西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20江宁府句容县: 悬纛桥 “相传周瑜驻军处”。

  • 闹阳坪

    即云路沟。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清嘉庆四年 (1799) 参将李正勇御白莲教徒死于此。

  • 三辅

    西汉时于京畿之地所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治所皆在长安城中。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后世政区划分虽时有变动,但直到唐代,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三辅”。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

  • 瑞石镇

    北宋置,属番禺县。在今广东番禺市东北珠江西岸穗石村。古镇名。元置,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北。

  • 芒稻河

    在今江苏江都市南。《方舆纪要》卷23扬州府:“芒稻河在府东三十里。《志》云,邵伯南五里有金家湾,为南通芒稻之径,泄运堤以西诸湖之水,东南流经湾头,东绝运盐河,而输之芒稻河,由河以泄于江。万历二十三年,

  • 馆头江

    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94乐清县: 馆头江在 “县西南六十里,与瓯江接,经盘石卫,至县东五里白沙岭,又南入于海”。

  • 摸落县

    南朝梁、陈间置,属南合州。治所在今广东雷州市境。隋大业初废入海康县。

  • 桃洪镇

    即今湖南隆回县治。原为邵阳县地,名桃花坪。1942年设桃洪镇。1949年隆回县迁治于此。在湖南省隆回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97.4平方千米。人口8.4万。镇人民政府驻桃浦,人口3万。又名桃花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