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罗浮山

罗浮山

①在今福建霞浦县南罗浮。《方舆纪要》卷96福宁州 “洪山” 条下: “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若南风,则石厓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流劫罗浮,官军御却之。” 即此。

②在今湖南攸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 罗浮山 “下与凤岭连麓,下有石窦出泉”。《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罗浮山 “有石窦出泉,涓涓不绝,东入攸水”。

③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北。《隋书· 地理志》:南海郡增城县 “有罗浮山”。《元和志》 卷34循州博罗县: 罗浮山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罗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高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 为东粤名山。 五代南汉刘建天华宫于山中。《方舆纪要》 卷103博罗县: 罗浮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与增城县接界。山绵延高广,峰岩洞壑之属,不可悉记,为岭南之望”。罗浮与丹霞、西樵、鼎湖齐名,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

④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清一统志·高州府》:罗浮山 “在电白县 (治今电城镇) 西北一百里。为八府通衢,高百余丈,白石嶙峋。相传仙人牧羊所化”。

⑤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北。《隋书· 地理志》:安京县有罗浮山。《元和志》 卷38钦州安京县:“罗浮山在县北十里。俗传似循州罗浮山,因名之。” 《舆地纪胜》 卷119钦州: 罗浮山 “在州西北六十五里。《旧经》 云: 山形若惠州罗浮,因以得名。《隋志》: 安京县北七十里有安京山,即今罗浮也”。


(1)古山名。在福建省霞浦县南罗浮。《读史方舆纪要》福宁州洪山:“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若南风,则石厓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贼流劫罗浮,官军御却之。”即此。(2)今山名。又称东樵山。在广东省中部、东江右侧。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市。由罗山、浮山合称为罗浮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800米左右,由花岗岩构成。主峰飞云顶(1281 米),居“岭南四大名山”之首。为道教圣地,被称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东晋咸和年间葛洪曾在此山修道炼丹,始建庵舍。南朝梁武帝时,相继建五座佛寺。隋、唐、宋、元道教仍盛。今存冲虚观、酥醪观等道观及葛洪炼丹灶、葛洪洗药池。明为学者聚徒讲学场所。1945年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和中共广东临时省委等以此为活动基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石窟司

    即今广东蕉岭县。明初置石窟巡司于此。崇祯六年(1633)改置镇平县。1914年改名蕉岭县。

  • 龙安县

    ①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阴平县置,为龙安郡治。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北。北周复改为阴平县。②唐武德三年(620)置,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安县东北。《元和志》卷33龙安县:“因(龙安)山为名。

  • 偏岭

    ①又名天岭。在今河北沽源县南。《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 胡峤云,归化州 “又三日登天岭,岭东西连亘,有路北下,四顾冥然,黄云白草,不可穷极。契丹谓峤曰: 此辞乡岭也,……”。盖讹“偏” 为 “天”

  • 夏村

    本海阳县地。1941年设牟海县驻此。1945年改名乳山县。1993年改设乳山市。

  • 泾水

    ①即今安徽泾县南之徽河,为青弋江支流。源出徽岭,北流出芜湖入于大江。《汉书·地理志》泾县注: “韦昭曰: 泾水出芜湖。” 《后汉书· 明帝纪》: 永平十三年 (70) 十一月,楚王英迁于泾县,注: “

  • 后宅镇

    即今江苏无锡县东南后宅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匮县:“后宅镇在城东南四十里。”(1)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南部。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后宅,人口 4500。因位于明兵部司务邹姓

  • 库车城

    即今新疆库车县。清魏源《圣武记》卷4: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雅尔哈善等“由吐鲁番进攻库车,……八月,守城回目阿布都复突围夜遁,余众开门降”。次年设办事大臣于此。光绪八年(1882)置库车厅。

  • 啮 (齧) 桑亭

    在今江苏沛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29徐州沛县: 啮桑亭,“徐广曰: 梁与彭城间有啮桑 (见《史记·魏世家》 集解),谓此也”。

  • 西昌州

    即西州。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新唐书·西域传·高昌》: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国,“赦高昌所部,披其地皆州县之,号西昌州……改西昌州曰西州,更置安西都护府”。

  • 柏梓镇

    北宋名柏子镇。即今四川潼南县西南柏梓镇。民国 《潼南县志》 卷1: 柏梓镇在 “县西四十里”。(1)在重庆市潼南县西南部。面积72.5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柏梓,人口 3100。清初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