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城县
唐武德元年 (618) 改西华县置,属陈州。治所即今河南西华县。贞观元年 (627) 废。神龙元年 (705) 改武城县复置。景云元年 (710) 改为西华县。
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以西华县改名,治今河南省西华县。属陈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宛丘县。长寿元年(692年)置武城县,神龙元年(705年)又改名箕城县,景云元年(710年)复名西华县。
唐武德元年 (618) 改西华县置,属陈州。治所即今河南西华县。贞观元年 (627) 废。神龙元年 (705) 改武城县复置。景云元年 (710) 改为西华县。
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以西华县改名,治今河南省西华县。属陈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宛丘县。长寿元年(692年)置武城县,神龙元年(705年)又改名箕城县,景云元年(710年)复名西华县。
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郸城县东北二十五里宁平城。东汉属陈国。西晋废入苦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郸城县东北宁平。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废入苦县。《资治通鉴》:西晋永嘉五年(311年),
①又名陡门桥镇。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陡门桥。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无锡县图:西北有斗门镇。②即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斗门镇。《清一统志·西安府三》:斗门镇“在长安县(今西安市)西三十里。旧设主簿,嘉庆七年移”
在今陕西长安县南,北口有子午镇。为关中南通汉中之要道。《汉书·王莽传》:元始五年(5)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颜师古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
即今江苏灌云市北板浦镇。明万历 《淮安府志》 卷3海州: 板浦场盐课司 “去治东南门十里”。
一作头站。清光绪七年(1881)置,为宁古塔至三姓驿站之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南太平乡。光绪《吉林通志》卷57:太平庄站“在三姓城南五十里,驻兵七名”。
在今海南省澄迈县东北。《明一统志》 卷82琼州府: 通潮阁 “在澄迈县治 (今老城镇) 西。宋苏轼尝憩其上。有诗云: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其后胡铨和韵、李光
在今辽宁辽东半岛的南端,普兰店市东至皮口镇一线以南地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沙俄租占,俄人名曰关东州,设总督驻旅顺。三十一年(1905)日俄战后为日本占领。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结束了帝国主义
即今浙江宁波市东五十里大碶镇。清乾隆《宁波府志》卷8《村市》:县东泰邱乡有大碶头市。
元至元二十九年 (1292) 升铅山县置,直隶江浙行省。治所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南永平镇北三里。明洪武二年 (1369) 复改为县。(铅yán)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升铅山县置,治今江西省铅山县东
清乾隆时建,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内。《清一统志·承德府一》:文津阁在“山庄千尺雪之后, 卜高明爽垲,用浙江范氏天一阁之式,建为高阁,收藏四库全书,高宗纯皇帝御题曰文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