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突泉县

突泉县

1914年改醴泉县置,属奉天洮昌道。治所即今内蒙古突泉县。1929年属辽宁省。1945年划归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兴安盟。1954年划属呼伦贝尔盟。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仍属兴安盟。据 《地学杂志》 1914年第2号载 《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 称: “该县设治于醴泉镇,有马突泉”,故名。又 (日) 《满洲地名考》 载: “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 县以突泉为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临吉林省。属兴安盟。面积4971平方千米。人口30.5万。辖3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突泉镇。因此地博图和赛拉格泉水甘甜而得名。《满洲地名考》:“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县以泉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试办醴泉镇,由洮南府治理。宣统元年(1909年)析科尔沁右翼中旗地置醴泉县,属洮南府,治醴泉镇。1914年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而更名突泉县。1915年废县,设突泉设治委员,析南部置瞻榆县,治六家子。1924年废突泉设治局,复置突泉县。1937年复名醴泉县。1946年废瞻榆县并入,复名突泉县,改属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改属兴安盟。1953年撤销兴安盟,改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0年废县划入科尔沁右翼中旗,1962年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分治,复置突泉县,治突泉镇。1969年划入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1980年复归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山地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甜菜、烟叶等。牲畜以羊为多。矿产有煤、铜、铁、银、石灰石、铝土等。工业有农机修造、汽车配件、电机、造纸、酿酒、针织等厂和煤、石灰石、铝土等矿。111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大堆铺

    一名勒工街。在今江西浮梁县北八十里勒功。清时尝置巡检于此。

  • 乌江关

    明洪武中建,在今贵州遵义县西南乌江镇。《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明)万历中,杨应龙败官军于乌江,旋趋河渡,贵州震动。既而黔帅童元振复克乌江关。”在今贵州省遵义县南乌江镇。明万历二十八年(16

  • 打回

    即淡邈。今缅甸南部之土瓦。见《明史·外国列传七》 “剌泥”条。

  • 韶州卫

    明洪武初置,属广东都司。治所在韶州府(今广东韶关市)。寻改为韶州守御千户所。

  • 青衣水

    在今四川南溪县南。《寰宇记》 卷79南溪县: 青衣水 “在县南一里四步。从僰道城东流,至县界多稜口,至泸州绵水县。地名龙腾”。《舆地纪胜》卷163叙州: 青衣江 “在南溪县南十五里。《旧经》云: 古有

  • 克孜尔千佛洞

    在今新疆拜城县东克孜尔镇东南十四里。建于木扎特河谷北岸的悬崖上。 “克孜尔”系支流河名,维吾尔语意为红色。现存二百三十六窟,是天山南麓最大的佛教石窟群。最早可能开凿于东汉,盛于南北朝,至唐代吐蕃废弃。

  • 小雒郭门

    秦汉时成都北门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北。《后汉书·臧宫传》:宫伐公孙述,屠大城,“乃乘兵入小雒郭门,历成都城下”。李贤注:“张载注《蜀都赋》云:‘汉武帝元鼎三年,立成都郭十八门’。小雒郭门盖其数焉。

  • 医无虑山

    即医巫闾山。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与义县间之医巫闾山。《续汉书·郡国志》辽东属国无虑县:“有医无虑山。”

  • 九源山寨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1开建县:九源山寨“在县(今南丰镇)东,瑶寨也。《志》云,县境瑶山凡三十有七”。

  • 阿州

    唐贞观八年(634)改源州置,治所在光安县(今越南义静省西北香山附近)。辖境相当今越南义静省西北一带)。十三年(639)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