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仙岩
即灵岩山。在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114融州: 真仙岩 “在州南五里。洞高二十丈。仰视高远,清白错杂,灵寿溪贯串中出,玲珑清响,有环佩声。中有白石,高四五丈,巍然一天尊像,道服冠髯,伟岸如真。旧传老君南游至融,语人曰: 此洞天绝胜,不复西渡流沙,我当隐焉。一夕身化为石,匪雕匪镌,大质兴焉。石狮、丹灶罗列后先,玉柱擎天,龙鳞印地,仙游履迹显然可考。本名灵岩山,又名老君洞,咸平中敕改为真仙岩,颁降太宗御书 一百二十轴藏岩内。张孝祥磨岩大书 ‘天下第一真仙之岩’”。
即灵岩山。在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114融州: 真仙岩 “在州南五里。洞高二十丈。仰视高远,清白错杂,灵寿溪贯串中出,玲珑清响,有环佩声。中有白石,高四五丈,巍然一天尊像,道服冠髯,伟岸如真。旧传老君南游至融,语人曰: 此洞天绝胜,不复西渡流沙,我当隐焉。一夕身化为石,匪雕匪镌,大质兴焉。石狮、丹灶罗列后先,玉柱擎天,龙鳞印地,仙游履迹显然可考。本名灵岩山,又名老君洞,咸平中敕改为真仙岩,颁降太宗御书 一百二十轴藏岩内。张孝祥磨岩大书 ‘天下第一真仙之岩’”。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五里。《清一统志·安顺府》:双明洞“又名紫云洞。俗名观音洞。轩敞高朗,东西相通如城阙。中有流水,有桥可渡。明时车马大道经其中,后因苗‘贼’伏劫,乃改路于洞后里许,非探奇者
唐元和十三年 (818) 改洛封县置,属柳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东洛东乡大曹村。《寰宇记》卷168洛曹县: “元 (原) 置在洛曹山侧”,因名。北宋淳化五年 (994) 属宜州,嘉祐七年 (1062)
在今河北武强县境。《方舆纪要》 卷14武强县: 贾家沟 “在县东北。东流合于漳水”。
①在今湖北随州市西。《水经·溳水注》:均水“出大洪山,东北流径土山北,又东北流入于溳水”。②上源曰淅水,出河南卢氏县,南流经西峡县西,至淅川县南与丹水合流为均水,至湖北丹江口市入汉。《水经·均水注》:
俗名戴埠、戴步。北宋置,属溧阳县。即今江苏溧阳市南戴埠镇。《清一统志 · 镇江府二》: 举善镇 “是为入南山路,丹山中所产,载至镇下舟”。古镇名。宋置,即今江苏省溧阳市东南戴埠镇。旧为溧阳县山货集散地
①金置,属曲阳县。在今河北曲阳县东北。②清末置,即今吉林大安市西北百里安广镇(龙泉)。1936—1958为安广县治。③即今黑龙江省依安县南依龙镇。1923年于此置依安设治局。④即今四川成都市东南龙泉镇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南一百五十里。《舆地纪胜》卷81寿昌军:虬塘“在武昌县南百五十里。有虬山,山之阴有龙穴。《搜神记》云:居民见神虬飞翔,祷雨即应”。
1946年改和硕设治局置,治乌什塔拉(今和硕县东乌什塔拉)。以清时为蒙古和硕特部驻地而名。1950年迁清水河子,即今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焉耆盆地东北部。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在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县西南陶吴镇西北二百余步。北宋元祐五年 (1090) 凿。《明一统志》 卷6应天府: 响井 “在江宁县南六十里。井阑有 ‘元祐五年’ 四字。或以纱帛蒙其上,以物击之作鼓声; 或以瓦石
蒙古至元六年 (1269) 改云州置,属葭州。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县东三里。明正统八年(1443) 迁治今神木县。清乾隆元年 (1736) 改属榆林府。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在陕西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