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务
南宋绍兴二年(1132)置,属长溪县。即今福建福安市南白沙。
南宋绍兴二年(1132)置,属长溪县。即今福建福安市南白沙。
①原在山西大同云冈,后仿造于河南洛阳市南龙门石窟。《魏书·释老志》 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阳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洛阳伽蓝记》卷5载:“京南关口有石窟寺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治所在宣汉县(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八十里大罗池)。辖境相当今四川仪陇县东部、营山县北部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置,治宣汉县(今四川仪陇县东)。辖境
即褒谷南口。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蜀汉建兴十二年 (234),魏延先至,“据南谷口”。杨仪等奉武侯之丧还,延迎击仪。延军皆散,仪遣马岱追斩之。
即古雍奴薮。在今河北省东部,为诸淀泊之总称。《清一统志·顺天府一》:三角淀“按古时,惟三角淀最大,又当西沽之上,故诸水皆会入于此。今渐淤而小。《新志》:合相近诸淀泊,总谓之东淀云。延袤霸州、文安、大成
即洛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汉书·地理志》 作 “雒阳县”。
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南丰州。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东。八年 (625) 废。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湖北省郧西东,属南丰州。武德八年废。
1935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原新杭县及长汀县部分地区析置,治通贤障云岭燕子塔 (在今福建上杭县北)。同年6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福建省设。1935年1月由新杭县及长汀县部分地析置。治障云岭。同年6月
即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东北木洞镇。元置木洞站。明置木洞驿。清雍正七年(1729)置巡司。民国改设县佐。在重庆市巴南区东北部、长江南岸。面积104.3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木洞场,人口716
清初改叠溪千户所置,属松潘镇。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较场乡南叠溪古城。《清一统志·松潘直隶厅》: 叠溪营 “在厅南二百三十里。……设游击驻防。辖土千百户六寨,曰大姓、曰小姓、曰大定沙坝、曰大黑
①在今安徽无为县北五十里。产青檀,故名。亦作檀山。《宋书·鲁爽传》: 北魏豫州刺史跋仆兰 “设伏檀山”,即此。《清一统志 ·庐州府》 作“青檀山”。②在今山东枣庄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32峄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