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水县

白水县

①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沙州镇。三国蜀属梓潼郡。东晋属晋寿郡。南朝梁为平兴郡治。隋开皇初改为平兴县。

②亦作白马县。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以侨流置,属南晋寿郡。治所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北周废。

③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北龙坝乡。北周改为建威县。

④北魏皇兴四年(470)置,为邵上郡治。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五十七里古城镇。太和中属河内郡,孝昌中属邵郡。北周武成元年(559)改为亳城县。

⑤北魏太和二年(478)置,为白水郡治。治所即今陕西白水县。《寰宇记》卷28白水县:“南临白水,因以立名。”隋初属同州,大业初属冯翊郡。唐属同州。金改属耀州。元复属同州,元末移治今白水县南五里。明洪武初还治今白水县。清属同州府。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⑥北魏置,属丹杨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北。北齐废。

⑦南齐侨置,属南安郡。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五十里店子乡。西魏改为永归县。

⑧东魏武定七年(549)改济阴郡置,属高平郡。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齐废。

⑨北周武帝时改绵水县置,属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南十余里。一说在今仁寿县西北清水乡。隋开皇初废。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四川省青川县东北白水街。属广汉郡。三国蜀改属梓潼郡,东晋改属晋寿郡。南朝宋侨置白水郡于此。梁为平兴郡治。隋开皇初改名平兴县。(2)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改东垣县置,治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城关。曾为邵上郡、邵郡治所。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为亳城县。(3)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南。属南安郡。西魏改为永归县。(4)北周武帝以绵水县改置,治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南。属江阳郡。隋废。(2)今县名。在陕西省中北部。属渭南市。面积920平方千米。人口28.1万。辖5镇、9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北魏太和二年(478年)析澄城县地于今城关镇设白水县,兼为白水郡治。《太平寰宇记》白水县:“南临白水,因以立名。”于东北部姚谷水(今名孔走河)附近置姚谷县。永平三年(510年)白水郡治迁南白水县(今蒲城县)。隋初废姚谷入白水。唐属同州。五代唐属耀州。元末县治迁南临川(今古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迁今城关镇。宋、金、元、明属同州。清属同州府。1914年属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8年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属大荔分区,1950年属渭南专区,1956年直属省。1958年白水废入蒲城,1961年以原辖区复设。1969年属渭南地区,1994年属渭南市。地处关中盆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北洛河流贯全境。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油菜籽、谷子为主。工业有煤炭、陶瓷、建材、酿造等。是省苹果生产基地县。特产“杜康酒”。西延、东罕铁路和渭清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三峰岭

    在今福建龙岩市东。《方舆纪要》卷99龙岩县:“三峰岭在县东百里。岭半有隘。”

  • 两河

    ①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西北隅,折北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自北向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尔雅·释地》:“两河间

  • 则天庙

    在今山西文水县城北十里南徐村东侧。现存建筑以则天圣母殿为最古。始建于唐,金代重修,板门上部“金皇统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殿内木制神龛供有帝后装女像,被尊称为“则天圣母”。

  • 波罗河卫

    明正统后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萨哈林岛 (库页岛) 南部波罗河流域。后废。

  • 两髻山

    在今山东平度市东北十三里。《方舆纪要》卷36平度州“大泽山”条下:两髻山“山椒并列,如绾双髻。现河出焉”。

  • 建安典船校尉

    三国吴置,属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西晋太康三年 (282) 改置原丰县。《宋书·州郡志》 晋安太守: “原丰令,晋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 《元和志》 卷29福州:“吴于此立曲 (典)

  • 上宜县

    隋开皇十七年(597)置,属京兆郡。治所在今陕西永寿县西南好畤河。唐属雍州,贞观八年(634)并入岐阳县。古县名。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置,治今陕西省永寿县西南好畤河镇。属京兆郡。唐初属雍州,贞观八

  • 崇庆路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改崇庆府置。治所在晋原县 (今四川崇州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崇州市、新津县地。二十年 (1283) 改为崇庆州。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崇庆府置,治晋原县(今崇州市)。辖

  • 九里城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附近。《资治通鉴》:南朝齐中兴元年(501),萧衍攻张冲于郢州,“使(王)茂等帅众济江,顿九里”。胡三省注:“其地去郢城九里,因以为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南。《资治通鉴》:南朝

  • 紫河

    ①又作紫乾河。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清水河县西北之浑河 (旧作红河),为黄河支流。《隋书·地理志》: 定襄郡大利县 “有紫河”。《寰宇记》卷38胜州榆林县: 紫河水 “东北自朔州鄯阳西北 一百七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