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甘泉县

甘泉县

①南齐改甘东县置,属新宁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北。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②西魏大统四年(538)分宁夷县置,属宁夷郡。治所在今陕西礼泉县北。因近甘泉山得名。北周明帝元年(557)废。

③唐武德四年(621)置,属尹州。治所在今元谋县南五十二里甘泉。天宝后废。

④唐天宝元年(742)改伏陆县置,属洛交郡。治所即今陕西甘泉县,后属鄜州。宋属延安府。元属延安路。明、清属延安府。民国初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⑤唐置,属羁縻悦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境。后废。

⑥清雍正九年(1731)析江都县置,与江都县同为扬州府治。治所即今江苏扬州市。1912年并入江都县。


(1)古县名。(1)南朝齐改甘东县置,治今广东省阳春市西北。属新宁郡。隋废。(2)北魏置,治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属咸阳郡。西魏属宁夷郡。西魏末属秦郡。北周废。(2)古旧县名。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治今江苏省扬州市。与江都县同为扬州府治。因县西北甘泉山得名。1912年并入江都县。(3)旧县名。抗日战争期间苏中抗日根据地于1943年设立,1945年撤销。(4)今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北洛河中游。属延安市。面积 2287 平方千米。人口7.8万。辖4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洛交县地于伏陆城(即今县城)设伏陆县;天宝元年(742年)以县南谷崖上的甘泉改伏陆县为甘泉县,《太平寰宇记》甘泉县:“以其泉甘美为名。”1914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增设甘洛县,于县西府君店(今属桥镇乡)建立甘泉县革命委员会,1935年11月改为甘泉县苏维埃政府。1936年移治今城关镇,同时甘洛县并入。1948年2月成立甘泉县人民政府。1949年直属陕北行政区,1950年属延安专区。1958年并甘泉入延安县。1961年复设甘泉县。1968年属延安地区,1996年属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区。北洛河流贯中部。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玉米、高粱、小麦、烤烟为主。盛产木耳。森林资源较丰。矿产有煤、石油等。有农机、发电、采煤、制糖等工业。西包公路经此。古迹有白鹿寺。


猜你喜欢

  • 陈仓道

    即故道。自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西南行出散关,沿故道水(今嘉陵江上游)谷道至今凤县,折东南入褒谷,至汉中。长约五百多里。《史记·高祖本纪》:汉王元年(前206),“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

  • 北甘山

    一名凤凰山。在今广东阳东县西北。《舆地纪胜》卷98南恩州:凤凰山“一名北甘山。……《倦游录》云:南恩州北甘山,壁立千仞,有瀑水飞下,猿狖不能至。凤凰巢其上,彼人呼为凤凰山”。

  • 武泽

    即虎泽。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汉书·地理志》 西河郡谷罗县: “武泽在西北。” 唐讳虎,故谓之武泽”。

  • 黄莽山

    在今湖南郴州市南。《续资治通鉴》: 北宋庆历六年 (1046),瑶民 “遁入郴州黄莽山,由赵峒转入英、韶州界,依山自保,时出抄掠”。古山名。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南。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桂阳蛮遁入郴

  • 白渡桥镇

    北宋置,属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南四十里白桥镇。古镇名。即今安徽省和县南白桥。宋置。

  • 东阳驿

    在今陕西渭南市东东阳水附近。为长安与洛阳间重要陆路交通驿站。《资治通鉴》:南朝梁中大通六年(534),北魏主循河西行,宇文泰备仪卫迎帝,“谒见于东阳驿”。即此。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东东阳水附近。为隋唐时长

  • 景水

    涑水河支流。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南。《水经·涑水注》: “涑水又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西北流,注于涑水也。”

  • 滥泉

    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南。《水经·江水注》:“(青) 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

  • 凉伞铺

    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北三十里。《明史·朱燮元传》: 天启三年 (1623),讨奢崇明之乱,“与(秦) 良玉兵会,进攻永宁,击败奢寅于土地坎,追至老军营、 凉伞铺, 尽焚其营。 寅被二遁,

  • 夏克

    元代西藏地名。在今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境。《汉藏史集》 (藏文版) 载: 元朝设宣政院,在乌思(即前藏) 置驿站七个,夏克为乌思七大驿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