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焦山

焦山

①在今山西广灵县东北十五里焦山村。清乾隆 《广灵县志》 卷1: 焦山 “系官堡”。

②在今山西大同市北。一说在今内蒙古巴丰镇市南。《辽史·景宗纪》: 乾亨四年 (982) 九月,“甲辰,(耶律贤) 猎于祥古山,帝不豫。壬子,次焦山,崩于行在”。

③亦名谯山、樵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九里江中。与金山对峙,相距十五里。《舆地纪胜》 卷7镇江府: 焦山,“唐 《图经》 云: 后汉焦先尝隐此山,因以为名”。《宋史· 韩世忠传》: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至,则世忠军已先屯焦山寺”。又同书《瀛国公纪》: 德祐元年 (1275) 七月,“张世杰诸军战焦山下,败绩”。皆此。山巅盘礴处曰焦仙岭,其旁岩洞参差,奇胜不一。金、焦、北固世称京口三山。

④在今湖北石首市东。《明史·地理志》 石首县: “又东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 《方舆纪要》卷78石首县 “东山” 条下: “ 《志》 云,县东六十里有焦山,与东山连麓。其东南即华容县界也。山下有焦山港,通洞庭湖。岸北即调弦口。”

⑤在今湖南冷水滩市西北。《舆地纪胜》 卷56永州: 焦山,“ 《晏公类要》 云,在州西北一百里。传云是舜南巡所憇之处”。

⑥在今贵州长顺县北二十二里。清有外委驻守。


(1)在山西省闻喜县东。为中条山分支。主峰海拔959米。焦山原名萧山,林木茂盛,风景秀丽。后因草木、庙宇全毁,满山焦黑,故名焦山。相传五代梁时侯景专权、图谋篡位,以游山观景为名骗梁王上山。四面放火企图烧死梁王,后阴谋败露被杀。(2)在江苏省镇江市东北长江中。传东汉末焦光隐居于此得名。海拔70.7米。山体主要由砂岩组成。与南岸象山隔江相峙,向为江防要地。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于此置营,以拒北魏;南宋建炎中,韩世忠以八千人屯焦山,断金兀朮渡江北归之路。有鸦片战争时抗英炮台遗址及定慧寺、焦山碑林、吸江楼等古迹。焦山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上苏阿

    即今四川巴塘县南苏哇龙。清雍正七年(1729)置上苏阿土百户。

  • 普安县

    ①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南安县置,为普安郡及始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为普安郡治。唐武德初为始州治。先天二年 (713) 为剑州治。天宝初为普安郡治。乾元初为剑州治。南宋隆

  • 娑夷水

    在今巴基斯坦控制下之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西北,为印度河支流。《新唐书·西域传》: 小勃律国 “王居孽多城,临娑夷水”。

  • 俺不罗

    明代西藏羊卓雍的译称。元代分封乌思藏十三万户,以乌思 (前藏)、藏 (后藏) 之间的羊卓雍为一万户。明洪武二年 (1369) 曾沿元制于乌思藏置十三万户,十八年 (1385) 设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隶

  • 赤水军

    唐武德二年(619)置,属河西节度。初在凉州西二百里(今甘肃永登县西南)。开元十六年(728)改为大斗军,移赤水军入凉州城内(今甘肃武威市)。《元和志》卷40:赤水军“在凉州城内。管兵三万三千,马万三

  • 青神郡

    北周改青城郡置 (一说北周置),属眉州。治所在青神县 (今四川青神县南二十里瑞峰镇)。辖境相当今四川青神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废。北周置,治青神县(今四川青神县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青神县一带。

  • 卑耳山

    即辟耳山。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北。《史记·封禅书》: “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古山名。又名辟耳山。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北。《史记·齐世家》:“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参见“辟耳山”。

  • 登梯山

    在今河北涞源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 登梯山 “山路险峻,直上如梯,亦名登梯岭”。

  • 羊达子堡

    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北。清宣统《甘肃新通志》卷3肃州高台县图:西北有羊达子。

  • 仁义砦

    即今山西灵石县南仁义乡。《宋史·杨廷璋传》:五代周世宗时,“率兵入太原境,拔仁义、高壁等砦”,即此。即今山西省灵石县南仁义镇。相传刘武周所筑,山崖壁立,四面堑削,地势险要。《宋史·杨廷璋传》:周世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