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山堡
在今甘肃武威市西九十里。《清一统志·凉州府二》: 炭山堡 “城周一百二十丈,迤南隘口有五,今设把总”。
集镇名。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北部、祁连山麓。金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700。历为兵防要地,盛产煤炭,形成集镇,明代筑营盘取名炭山堡。产小麦、马铃薯、胡麻等。有公路接312国道。古迹有石佛崖石窟群。
在今甘肃武威市西九十里。《清一统志·凉州府二》: 炭山堡 “城周一百二十丈,迤南隘口有五,今设把总”。
集镇名。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北部、祁连山麓。金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700。历为兵防要地,盛产煤炭,形成集镇,明代筑营盘取名炭山堡。产小麦、马铃薯、胡麻等。有公路接312国道。古迹有石佛崖石窟群。
又作烟冈、局子街、南冈。即今吉林延吉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延吉厅于此,宣统元年(1909)升为延吉府,1913年降为延吉县。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延吉县“土名延吉冈,又名南冈,即南荒之音转
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77岳州府临湘县: 南阳洲 “在县 (治今陆城镇) 西南五里江中。广饶可耕”。
即今江苏通州市 (金沙镇) 东南十二里金余乡。清光绪 《通州直隶州志》 卷1: 东 “五十里曰金余镇”。
一作汧山。又名岳山、吴岳山、吴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尚书·禹贡》:“导岍及岐。”即此。古山名。又作汧山。即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北吴山。《尚书·禹贡》:“导岍及岐。”参见“吴山(2)(2)”。
清光绪年间置,在今新疆哈密市西三堡。清宣统《新疆图志》卷80哈密厅:三堡驿,“回语呼托和齐。注:言长官旧居。陶保廉谓即唐纳职县故城。以《唐书》地望准之,近是。托和齐三字急读之,亦音近纳职也”。
即今安徽寿县西南迎河集。清乾隆《寿州志》卷1西南乡《市集》:迎河集“离城一百里”。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以铁勒阿跌部置,属燕然都护府。其地在今蒙古国色楞格省哈拉河与鄂尔浑河下游一带。总章二年(669)属安北都护府。开元元年(713)改隶灵州都督府。侨治回乐县(在今宁夏吴忠市北)。
即乌秅国。北魏时西域国。都城在乌秅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南)。《魏书·西域传》:权於摩国“故乌秅国也。其王居乌秅城”。
①在今浙江温州市东。《元和志》卷26温州:华盖山“在州东一里”。《寰宇记》卷99温州永嘉县:华盖山“周回九里,遥望如华盖。有涌泉,旱则水不减,雨则水不加”。②即百丈山。在今福建莆田县西北八十里。《方舆
在今福建仙游县北五里。《新定九域志》卷9:大飞山“山地本平湖数顷,一夕风雨暴至,旦见此山耸峙,因名”。《清一统志·兴化府》 引《旧志》:“谓之大小二飞山,县之主山也。自九座分宗东来,高可千仞,延亘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