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涪州

涪州

①隋开皇末改合州置,治所在石镜县 (今四川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市县地。大业三年 (607) 改为涪陵郡。

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涪陵县 (今四川涪陵市)。《元和志》 卷30涪州: “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 天宝元年 (742) 改为涪陵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涪州。辖境相当今四川涪陵、长寿、南川、武隆等市县地。南宋咸淳三年 (1267) 移治今市东北之三台山。元复还旧治。至元二十年 (1283) 废涪陵县入州,属重庆路。明属重庆府。清不辖县。1913年废,改置涪陵县。


(1)隋开皇末改合州置,治石镜县(今合川市)。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合川、铜梁、大足等市县地。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涪陵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为合州。(2)唐武德元年分渝州置。以“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元和郡县志》)。天宝初改涪陵郡,乾元初复为涪州。治涪陵县(今重庆市涪陵区)。辖境相当今重庆市涪陵、南川、武隆、长寿等区、市、县地。宋时略小。属夔州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涪陵县入州,翌年改属重庆路。明、清属重庆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涪陵县。


猜你喜欢

  • 昭义军

    唐方镇名。又名泽潞。至德元年 (756)置泽潞沁节度使,治所在潞州 (今山西长治市)。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泽、潞、沁三州,相当今山西霍山以东及河北涉县地。广德元年 (763) 又置相、卫六州节度使

  • 东密岩

    在今安徽休宁县南。《方舆纪要》卷28休宁县:东密岩“在县南三十五里,高六十仞。四面皆平山,土田衍沃,惟此特高。周回绝壁如城,东西二小径,由石磴而登。其顶平衍,方广八百余步。唐乾符五年,黄巢寇郡,郡人程

  • 容州都督府

    唐开元中升容州为都督府,治容州(治今广西北流县)。督容、辩、白、牢、钦、禺、瀼、岩、古、汤十州。为岭南五管之一。唐开元中升容州(治今广西北流市)为都督府。督容、辩、白、牢、钦等十州。为岭南五管之一。

  • 龙头河

    在今湖北崇阳县东北。《方舆纪要》卷76崇阳县:龙头河在“县东北十五里。即龙头岩水也”。

  • 三店

    又名三店塘。在今上海市松江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三店“在府东南。嘉靖三十四年,官军击倭于吴江之平望,倭败走三店,官军复邀击,败之”。集镇名。(1)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北部。属三店街道

  • 扈尾口

    又作扈尾港。即今台湾省台湾县北淡水镇驻地。为淡水河入海之处,台湾北部重要港口。清设水师营守备。咸丰八年 (1858) 开为通商口岸又作沪尾口、扈尾港,为淡水河入海之处,本为台湾北部重要港口。台北开拓初

  • 折折运都山

    在今蒙古国东南克鲁伦河上流以南。《元史·太祖纪》:岁癸亥年(1203),铁木真弟哈撒儿伪降汪罕,“及至,即以二使为向导,令军士衔枚夜趋折折运都山,出其不意,袭汪罕,败之。尽降克烈部众。汪罕与亦剌合挺身

  • 铜石山

    ①亦名峒石山。在今广东阳春市北。《舆地纪胜》 卷98南恩州: 峒石山 “在阳春。岩石幽邃,内有古佛像。咸平二年诏赐太宗皇帝御书,藏于石室。胡铨有诗”。《清一统志·肇庆府》: 铜石山 “在阳春县北七十里

  • 振武镇

    金置,属丰州富民县。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

  • 九日岭

    在今江西南康县北。《舆地纪胜》卷36南安军:九日岭,“《祥符经》有九日台山,在南康县北。盖县治之主山。陈魏公来主县簿,梦九日山神来谒,而已生秀公,升之官至宰相”。《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南康县:九日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