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洛社镇

洛社镇

即今江苏无锡县西北洛社镇。《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无锡县 “潘葑镇” 条下: “又北十二里曰洛社市。”


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中西部、京杭运河两岸。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洛社,人口2.1万。宋代即称今名。1949年为洛社镇,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64年复析出置镇,1985年洛社乡并入。2000—2003年为惠山区人民政府驻地。江南运河与锡溧漕河在境内交汇。产稻、小麦、油菜籽等。有机械、电子、化工、轻工、冶金、建材等厂。京沪铁路、新长铁路312国道经此,并设站。有洛社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 慕善镇

    在今安徽青阳县西南庙前镇,为九华山北大门。《清一统志·池州府一》: 慕善镇 “在青阳县西南二十五里。俗名五显庙。前通五溪河”。古镇名。在今安徽省青阳县西南五溪。

  • 三岔溪

    即今四川筠连县东南三十里巡司镇。明置巡司于此。

  • 劝农县

    辽开泰二年(1013)置,属大定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必斯营子乡邢家沟村东。该村曾出土辽贾师训墓碑,碑文称“葬于京南劝农县西德山之阳”。金废。古县名。辽开泰二年(1013年)析京民县置,治今内蒙

  • 伏羌县

    唐武德三年(620)改冀城县置,又于县置伏州,治所即今甘肃甘谷县。明郭子章《郡县释名》陕西卷下:“伏羌县制伏氐羌之义也。”八年(625)州废,县属秦州。至德后没于吐蕃,废。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置

  • 堂邑县

    ①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六合县北。西汉初为侯国,后仍为县,属临淮郡。东汉属广陵郡。西晋为堂邑郡治。东晋安帝时废。南朝梁复置。隋开皇四年 (584) 废入六合县。②隋开皇六年 (586) 置,属屯

  • 鲁甸汛

    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一百十五里鲁甸乡 (甸心)。清设鲁甸汛。

  • 云岩寺

    ①在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上。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岩寺“即晋东亭献穆公王珣及其弟珉之宅。咸和二年舍建精庐于剑池,分为东西二寺,寺皆在山下。盖自会昌废毁,后人乃移寺山上”。唐时避太祖讳,改名武

  • 长城

    ①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于险要之地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前656),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始见记载。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 为了防御

  • 大埔村

    即今广东大埔县北茶阳镇。《明史·地理志》大埔县:“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州、清远二都地益之。”

  • 王家浅

    在今山东临清市北十五里。清置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