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朔

河朔

泛指黄河以北地区。《尚书·泰誓中》: “王次于河朔。” 孔传: “渡河而誓,即誓而止于河之北。” 《三国志·魏书 ·袁绍传》: “威振河朔,名重天下。”


古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北地。《尚书·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河朔。”孔传:“戊午渡河而誓,既誓而止于河之北。”《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振河朔,名重天下。”《新唐书·兵志》:“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河朔地方数千里”。


猜你喜欢

  • 卓木

    一作卓摩。即今西藏亚东县。清陶思曾 《藏輶随记》 称: “卓木分上、下二部,上卓木自春丕起,北至帕克哩番民二百六十户界止; 下卓木自春丕起,南至咱利山止,番民一百八十户。” 佘素著 《清季英国侵略西藏

  • 五湖水

    在今安徽宁国县北五里,即今东津河与西津河合流而成的水阳江上游。旧在两溪合流口有五河渡,亦称五湖渡,遂称此水为五湖水。《元和志》卷28宁国县:五湖水“在县东北四里”。《元丰九域志》卷6:宁国县有五湖水。

  • 湫山

    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90严州府建德县: 湫山在 “府 (治今梅城镇) 东北四十里,与乌龙山及桐庐县之清凉山相峙,高六百丈,周百里,上有石湫,岁旱不涸,因名”。

  • 阿鲁科尔沁旗

    后金天聪八年(1634)以阿鲁科尔沁部置左、右翼二旗,崇德元年(1636)合并为阿鲁科尔沁旗,属内蒙古昭乌达盟。札萨克驻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坤都镇西翁根毛都。伪满时移治坤都镇。1946年迁今治天山

  • 大洲

    即今江西吉水县南大洲上。《清一统志·吉安府一》:大洲“在吉水县南二十里。元至正中,设兵屯守,居民辏集,后废”。

  • 广东省

    清改广东布政使司置,治所在广州府(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海南二省及广西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市地。民国时省会在广州市。1951年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市地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1988年海南行政区

  • 苦岘山

    在今浙江安吉县 (递铺镇) 西南境。《方舆纪要》 卷91孝丰县: 苦岘山 “一名苦山,以登陟峻阻也,与江南广德州接境”。

  • 竹瓦寺

    即竹洼寺。今西藏察隅县北竹瓦根。清末刘赞廷《察隅县志略》:由鸡贡“东北行,七十里至竹瓦寺宿”。即此。

  • 赤谷口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七里。《宋史·宁宗纪》: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三月,“利州统制王逸等率忠义人复皂郊……忠义人十万余出攻秦州,官军继进,至赤谷口,王逸传(刘)昌祖之命退师,且放散忠义人,军大溃”。

  • 乌扎拉部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黑龙江下游宏格力河口附近。清乾隆《皇清开国方略》卷17:天聪七年(1633)正月乙卯,“征乌扎拉部师还”。即此。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命调查沙皇俄国占领区曾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