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沁水县

沁水县

①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王寨。《水经·沁水注》:“沁水又径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北齐废。

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永宁县置,属泽州。治所即今山西沁水县。大业初属长平郡。唐属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泽州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北。因县北有沁水得名。属河南郡,晋及东魏不改。北齐废。(2)今县名。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部东侧。属晋城市。面积 2655 平方千米。人口20.6万。辖7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龙港镇。春秋为晋端氏邑。战国属赵。汉置端氏县,治今县东西域村,属河东郡。西晋属平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太和二十年(496年)复置,为安平郡治。孝昌中又设东永安县,为泰宁郡治。北齐废泰宁郡,改东永安县为永宁县,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端氏县治迁今县东端氏村。开皇十八年永宁县改为沁水县,县治即今县城,属长平郡。《水经注·沁水》:“沁水又逕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唐、五代、北宋、金均为沁水县、端氏县,属泽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明因之。清属泽州府。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1年析置沁水、士敏、沁南三县。1943年废沁水县并入士敏县。1944年沁南县改为沁水县。1947年沁水、士敏二县合并,恢复沁水县制。1949年属长治专区,1985年属晋城市。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之间。沁河、县河、端氏河、龙渠河等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玉米、小麦、谷子、棉花、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铜、石灰石、大理石、耐火黏土等。工业有煤炭、冶金、电力、纺织、机械、缫丝、建材、造纸等。侯月铁路和晋韩、沁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圣天寺、汤王庙、历山、下川遗址和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彭县

    明洪武十年 (1377) 降彭州置,属成都府。治所即今四川彭州市。清康熙七年 (1668) 废,雍正六年 (1728) 复置。民国初属四川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93年改设彭州市。古旧县名。

  • 鲖城镇

    唐初废鲖阳县,称为鲖城。在今安徽临泉县西五十里。1948年置镇。在安徽省临泉县西北部。面积47.4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鲖城集,人口6100。以在鲖水之阳得名。西汉末置鲖阳县,唐初废,194

  • 都城墟

    即今广东郁南县治都城镇,南朝宋至北宋初为都城县治。明设都城乡巡司。清有千总驻此。1950年郁南县迁治于此。

  • 阿悉言城

    唐安西都护府地。在今新疆温宿县东(一说即今拜城县)。《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四夷路程》:“俱毗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

  • 特甫站

    元置,在今吉林德惠市西南。元 《析津志》 天下站名: 西祥州 “正南八十 (里),特甫”。即此。

  • 临牂县

    隋开皇十一年 (591) 置,属东宁州。治所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北六十里黄金镇。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 属融州。 永元年(650) 又废。古县名。隋开皇十一年(

  • 沃阳县

    ①西汉置,属雁门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双古城乡古城。东汉废。北魏复置,属善无郡。北齐又废。②东魏天平二年(535)置,属善无郡。治所在今山西县西南。北齐废。古县名。(1)西汉置,治

  • 赫勒洪德

    亦作赫尔洪特。即今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西南赫尔洪德站。《清史稿·地理志》: 胪滨府有“赫勒洪德”站,为中东铁路车站之一。

  • 象鼻营铺

    在今四川喜德县西北深沟乡东北。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89冕宁县: 象鼻营铺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

  • 落丛山

    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西魏置落丛县,因落丛山为名。《元和志》 卷22兴州鸣水县: 落丛山在“县西北十里,出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