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江苏省

江苏省

清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置,以两江总督驻所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市)二府首字为名。省会在江宁府(今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及上海市。1929年省会迁镇江县(今江苏镇江市)。1949年分置苏南、苏北二行署区。1952年复置江苏省,省人民政府驻南京市。


简称苏。在中国东部沿海,长江、淮河下游。面积10.3万平方千米。人口 7163.9 万。辖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3地级市及54市辖区、27县级市、25县。省人民政府驻南京市。旧以江宁、苏州二府首字命名。春秋时江南、淮南分属吴、楚。淮北略涉宋、鲁。战国初,越灭吴并其地。楚灭越后大部属楚。秦分属会稽、九江、东海、泗水诸郡。汉分隶扬州、徐州二刺史部,西北一隅则属豫州刺史部。三国时,扬州地属吴,徐州和豫州地属魏。两晋分为扬、徐二州,南朝齐、梁领有江南、淮南及沭河以东地区,置扬、南徐、南兖、北兖、青、冀等州,后增东徐州;淮北大部属北魏,置彭城郡和沛郡,属徐州、南徐州。梁末,江北尽入北齐。陈承梁绪,仅领江南。隋开皇间置苏州、常州、润州、扬州、楚州、泗州、海州和徐州。大业间改置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邳、彭城、东海诸郡。唐初又改郡为州,开元后分属江南东、江南西、淮南、河南道。五代时,淮北为梁、唐、晋、汉、周所据;江淮间及江南西部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太湖流域则为吴越势力范围。北宋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东路和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南宋偏居淮南和江南,分属两浙、江南东、淮南东三路。金领淮北各地,属南京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元分属江浙和河南、江北二行省。明属直隶南京(俗称南直隶)。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为江南省,治江宁府(今南京市)。顺治十八年分左右布政使司,左司驻江宁府,辖安徽、凤阳二巡抚地;右司驻苏州府,辖江宁巡抚地。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江苏省),为江苏建省之始。以两江总督驻江宁府(今南京市)和江宁(后改为江苏)巡抚驻苏州府(今苏州市)的首字为名。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后领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八府,通州、海州、太仓三直隶州和海门一厅。1860—1863年,太平天囯先后在太湖流域(含今上海市辖区县)建立苏福省、在江浦县建立天浦省以及建立以都城天京为中心的天京省。1912年初废府、州、厅制,分全省为61县,省会江宁(今南京)。1914年置金陵、苏常、沪海、淮扬、徐海五道统辖各县。1927年废,同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划原南京外城郭以内和江浦县浦口镇置南京市,析上海、宝山等县地置上海市,均直隶国民政府。翌年并析崇明县外沙地置启东县,至此全省共分61县。1928年省会迁镇江。1949年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萧县、砀山、江浦三县划属皖北行署区,徐州、新海连二市和丰县、华山、沛县、铜北、邳县、东海、赣榆七县划属山东省。其余以长江为界分置苏南、苏北二行署区。1952年底撤销二行署区重建江苏省,改南京为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原划归皖北行署区和山东省管辖的市、县划回本省。全省共辖南京、无锡、苏州、南通、常州、徐州六省辖市(地级)和镇江、扬州、松江、苏州、淮阴、徐州、盐城、南通8专区(下设27市辖区、7县级市、71县、1办事处、1盐区)。1953年将松江专区嵊泗县划归浙江省。1955年萧山、砀山二县划归安徽省,划入原属安徽省的盱眙、泗洪二县。1958年将松江专区八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划入上海市。此后地域无大变化,省内行政区划变化很大。至2004年,行政区划始成今状。地形以平原为主,北部为徐淮黄泛平原,中部为里下河低平原,东部沿海为滨海平原,东南部为长江三角洲。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北部有相山、马陵山、云台山地;江南为宁镇山地和茅山山地;西南部为宜溧山地;太湖平原上有一系列沙岩孤丘分布。全省河流分属沂沭泗、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有京杭运河、串场河、苏北灌溉总渠、通扬运河等人工河道和太湖、洪泽湖、高邮湖三大湖泊。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属南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3~16℃,1月平均气温 -1.5~3℃,7月平均气温 27~29℃。年降水量 800~1200 毫米。矿产以徐州煤田最著名,其次为南黄海和江淮油气田、泰兴市的二氧化碳气田和宜兴的陶瓷土等。淮北盐场为中国重要盐场之一。农业发达,粮食、棉花、油菜籽的产量居全国前列。徐淮地区是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温带林果主要产地。里下河地区为新兴商品粮和油料生产基地。洪泽湖和里运河沿线是著名水产、禽蛋基地。东部沿海地区,为全国重点植棉基地和新兴桑蚕饲养业基地。太湖地区是全国著名商品粮和油料生产基地;内塘养殖业和桑蚕饲养业发达,有“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的美誉;太湖沿岸和湖中岛山,以产柑橘、枇杷、杨梅、茶叶著名。西南低山丘陵地区林地面积占全省的半数,毛竹、杉木、茶叶为主要产品。太湖、洪泽湖、骆马湖、长江和里下河地区是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是中国重要海洋渔场,吕四港是全国著名的渔港。本省是中国工业最早发展的省份之一,1949年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轻重工业发达、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机械、电子、石化、汽车为全省工业的四大支柱行业。本省是全国化学工业的主要基地,南京是全省最大的化工基地,也是全国化工中心之一。乡镇工业发达,产值居全国首位。手工艺品以苏州刺绣,南京云锦,宜兴陶器,无锡泥塑,扬州玉雕、漆器,常熟花边,常州梳篦等著名。水陆交通著称全国,形成以长江、京杭运河为骨干江河湖海相连的水运网。南京、徐州是省际公路转运中心。南京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和镇江—瓜洲间、张家港—南通间、常熟—南通间等汽车轮渡,连接着大江南北的交通往来。南京和徐州都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京沪、宁铜等铁路在南京接轨,京沪、陇海、徐濉铁路在徐州交会。鲁宁输油管是目前国内惟一的大型管道运输工程。南京航空港有班机通往全国各大城市和香港、日本等地。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百余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镇江、常熟和淮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北到南构成徐海、长江和太湖三大风景名胜旅游区(有太湖、南京钟山、云台山、蜀岗—瘦西湖四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苏州古典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 洌洲

    即烈洲。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中。《晋书·桓温传》: 东晋兴宁三年 (365),“简文帝时辅政,会温于洌洲,议征讨事”。又 《刘牢之传》: 元兴初 (402),司马元显以刘牢之讨桓温,刘牢之 “不得已

  • 洛阳店

    即今湖北随州市南五十六里洛阳镇。民国《湖北通志》 卷73 《兵事》: 清同治三年 (1864) 四月,捻军攻随州失败后,“张总愚由马平港渡府河,奔洛阳店”。

  • 苏康垒

    在今河北馆陶县境。《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平原钊遣其将翟都侵馆陶,“屯苏康垒”。即此。

  • 西路左翼后末旗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左翼后末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乌布苏省温都尔杭盖南。

  • 涡山

    在今山西寿阳县南。《明 一统志》 卷19太原府: 涡山 “在寿阳县南八十里。《旧经》 谓之过山,以其高过群山。又因涡水经其下,故又名涡山”。

  • 三岩宗

    即三岩。在今西藏贡觉县东南三岩办事处。原西藏地方政府设三岩宗。1960年并入贡觉县。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贡觉县东南雄松。1960年与贡觉宗合并,改置贡觉县。

  • 室利佛逝国

    梵文意为吉祥胜利。宋、元载籍称为三佛齐。为7世纪至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古国。都城即今巨港。最盛时势力达西爪哇、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南部,为印度文化7世纪时之主要根据地,亦是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

  • 高山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宣德元年 (1426) 徙治阳和卫城 (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 (1646)与阳和卫合并,改为阳高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

  • 文招县

    南朝宋置,属晋康郡。治所在今广东德庆县东北。隋开皇十二年(592)废入乐城县。古县名。南朝宋置,治今广东省德庆县东北。属晋康郡。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废入乐城县。

  • 炼铜山

    在今江西乐平市北。《方舆纪要》 卷85乐平县: 炼铜山 “在县北六十里。唐置场冶铜山下,以供永平岁铸。后开凿无度,山倾,其水发为河”。古山名。在今江西省乐平县北。产铜,唐时曾置冶场炼铜于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