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江口县

江口县

①1913年改铜仁县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江口县。1923年直属贵州省。

②1933年6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江口镇(今四川平昌县)。1935年2月废。


(1)旧县名。又称江阳县。川陕苏区设。1932年底由四川省巴中县析置。治得胜山,后迁张公庙、江口(均在今平昌县境)。1935年春红军北上后撤销。(2)今县名。在贵州省东北部、锦江上游。属铜仁地区。面积 1868.9 平方千米。人口21.8万。辖2镇、7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双江镇。元置省溪坝场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初改名省溪长官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铜仁府。清光绪六年(1880年)徙铜仁县治于省溪司大江口(今双江镇)。1913年废铜仁府置铜仁县,故原治大江口之铜仁县改名江口县,以省水(今太平河)、提水(今闵孝河)两水汇合处大江口得名;同年属黔东道(1914年改名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49年属铜仁专区。1958年并入铜仁县,1961年复置江口县,1970年属铜仁地区。地处黔东低山丘陵地区,黔东北最高山峰梵净山耸立于西北境。河流多发源于梵净山山区,主要河流有锦江(闵孝河)、太平河、桃映河、罗江、东坝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花生、甘薯,并产天麻、杜仲、木耳、香菇、猴头、独活,梵净山地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并被接纳参加人与生物圈国际组织。矿产有汞、铁、磷、硫铁、水晶。工业有农机、水泥、印刷、粮油加工等。遵铜、久铜等公路横贯县境。名胜古迹有梵净山金顶古庙、金顶摩崖、禁砍山林碑、土司庄园遗址等。


猜你喜欢

  • 阿作洞

    一名阿足洞。俗名阿脚洞。在今贵州大方县西七十里。《清一统志·大定府》 引《贵州通志》:“石径纡回,奇险难入,洞口一潭,颇深广。以筏度入,数十里中,可藏万人。”

  • 小河关

    在今甘肃徽县南小河厂。《方舆纪要》卷59徽州:“《旧志》云:小河关,昔时秦蜀咽喉也。其下有泥阳水,流入嘉陵江。”

  • 关西镇

    北宋置,属华阴县。在今陕西华阴市东。《清一统志·同州府二》:关西镇“以在潼关之西,故名”。(1)古镇名。北宋置,在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因在潼关之西,故称。为豫、陕交通要冲。《金史·地理志》:华州华阴县领

  • 鲁土司衙门旧址

    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一百三十里连城乡。始建于明,后屡加修葺。形成宫殿式建筑群体。座北朝南,依山傍水,风景幽美,主体建筑及两侧建筑,具有极浓厚的民族风格。

  • 拔特山城

    唐苑汤州治所。在今阿富汗东北部法扎巴德东北巴达克山中。

  • 蛟山

    在今安徽旌德县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28旌德县: 蛟山 “山形蟉虬,如腾蛟然。后有洞,径险难入,其中平旷。唐永泰中,山寇王万敌啸聚于此, 招讨使袁击平之”。

  • 忽汗城

    又名东京城,为唐渤海国都。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渤海镇。因城濒忽汗河 (今牡丹江) 而得名。《辽史·太祖纪》: 天显元年 (926) 正月丙寅,“是夜围忽汗城。……辛未,諲譔素服,槀索牵羊,率僚属三百

  • 大隍站

    元置,属浔州路。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江口镇。明改为驿。

  • 内黄县

    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北故城村。《汉书·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陈留有外黄, 故加内云。”东魏天平初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属相州。移治今内黄县西二十里旧县。大业初属汲郡。唐属相州

  • 西峡口镇

    即今河南西峡县治。明属内乡县,设西峡口关巡司。民国初有县佐驻此。1948年于此置西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