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儿城
亦作汉城。即今辽宁朝阳县南五十家子古城。《新五代史·晋家人传》:辽天禄元年(947),“(李)太后自驰至霸州, 见永康王,求于汉儿城侧赐地种牧以为生”。
亦作汉城。即今辽宁朝阳县南五十家子古城。《新五代史·晋家人传》:辽天禄元年(947),“(李)太后自驰至霸州, 见永康王,求于汉儿城侧赐地种牧以为生”。
即古新甫山。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北四十里,接莱芜市界。《清一统志·泰安府》: 宫山,“ 《县志》: 相传汉武封禅于此,见仙人迹。建离宫其上,故改名宫山”。亦名小泰山。
即今四川简阳市西南三岔镇。民国《简阳县志》卷2:三岔坝,“《采访册》按:《乾隆志》作三岔坝场,《咸丰志》云近仁寿县界,又并云在州西,未确。距城八十里( 《乾隆志》)。创建(于)清雍正元年”。
今越南河内市西北,东英县西南之西湖。《后汉书·马援传》: 建武十八年 (42),援由海道讨征侧,“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 (十九年,马援) 谓官属曰: ……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
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遂行,宿乎屯”。《集解》:“屯在鲁之南也。”今曲阜市东南有屯里,应即春秋之屯。
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之呼伦湖。《清一统志·黑龙江》: 呼伦池 “在呼伦布雨尔西二百五十余里”。西清 《黑龙江外纪》 卷1: 呼伦池 “池方数百里,产五色盐,可煮可食”。民国 《黑龙江志稿》卷4 《地理
①即今四川广元市西之白龙江,为嘉陵江支流。《汉书·地理志》 广汉郡甸氐道:“白水出徼外,东至葭明入汉”。《水经·漾水注》:“白水西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东南于吐费城南,东南流注汉水。”《元史·宪
即“虾蟆陵”。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南。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附近。本西汉董仲舒墓,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此下马,故名;一说董的信徒过此皆下马,因以为名。俗称虾蟆陵。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建,即今四川德格县东北九十里竹庆乡更达村竹庆寺。为德格土司五大家庙及康区三大红教寺庙之一。“竹青寺”,藏语意为“大园满寺”。原寺1959年被毁, 1984年修复。
即今山东桓台县西新城镇。《元史·地理志》 新城县: “本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以人民完聚”,创置为县。元于钦 《齐乘》 卷3: “本长山县之驿台镇”,元时置县。
1945年析铜山县置,属江苏省。治所即今江苏徐州市。简称徐。在江苏省西北部、京沪和陇海两铁路交点。面积1.12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037.7平方千米)。人口908.6万(市辖区167.3万)。辖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