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清县

永清县

①北周保定二年(562)改大洪县置,属迁州。治所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北。隋属房陵郡。唐属房州。北宋开宝中废。

②唐天宝元年(742)改会昌县置,属范阳郡。治所即今河北永清县。辽属析津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属顺天府。民国初属京兆尹。1928年直属河北省。

③五代周显德六年(959)置于益津关,为霸州治。治所即今河北霸州市。北宋景祐二年(1035)废入文安县。

④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南安县置,属南安路。治所即今江西上犹县。十七年(1280)复名南安县。


(1)古县名。(1)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大洪县置,治今湖北省保康县西。属光迁郡。隋属房陵郡。唐属房州。北宋开宝中废入房陵县。(2)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置,治今河北省霸州市。为霸州治。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并入文安县。(3)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南安县改名,治今江西省上犹县。属南安路。次年改名上犹县。(2)今县名。在河北省中部。属廊坊市。面积774平方千米。人口36.8万。辖5镇、5乡(含1回族乡)。县人民政府驻永清镇。唐时取“边境永清”之意;一曰因境内永定河水流湍急,浑浊多沙,时常为患,故取“河水永清”之意为名。春秋战国为燕国地。东汉以后为安次县地。唐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置武隆县。景云元年(710年)改名会昌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永清县,治今县城,属幽州。辽属析津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改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总管府。明初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顺天府。清因之。1914年属京兆特别区,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1949年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并入霸县,1961年复置。1968年属天津地区。1973年改属廊坊地区。1988年撤销廊坊地区,划归廊坊市。地处海河平原,白洋淀、文安洼区北部。永定河流经北境。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甘薯。为省出口棉花生产基地县。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有化工、编织、建材、机械等工业。廊霸等公路经此。古迹有大辛阁石塔。


猜你喜欢

  • 浉河

    又称浉水、师水。淮河上游支流。在河南省南部。《太平御览》:“师溪水……昔有隐士胡超居此,众人师之,故名师溪。”则浉本作师,后衍为浉。源出豫、鄂两省边境桐柏山支脉,向东北流经河南省信阳、罗山2市县,在罗

  • 白面村

    在今广西平乐县北。《方舆纪要》卷107平乐县:“白面村在府北四十里,接阳朔县界。”

  • 箐口驿

    明置,属荣经县。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南靖口。《清史稿· 唐希顺传》: 康熙十九年(1680),赵良栋由雅州进讨吴世璠将胡国柱,“复荣经,贼退入箐口驿,分兵扼周公桥、黄泥铺诸隘,结五营守险”。

  • 古老无名泉

    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北。《方舆纪要》卷37广宁卫:古老无名泉“在城北。二泉涌出, 自城西南流入城中,至东南隅达于城濠,四时不竭,汲者便之”。

  • 巴颜喀喇山

    又称大黑山、紫山、闷摩黎山。在今青海中部偏南。为昆仑山脉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东接岷山及邛崃山。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西北一东南走向。海拔5000—6000米。《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枯尔坤山“今黄河

  • 巫子城

    即今四川巫山县。《旧唐书·地理志》 巫山县:“巫县隋加‘山’字, 以巫山硖为名。旧治巫子城。”

  • 峰山城

    在今江西大余县北。《清一统志·南安府》: 峰山城 “在大庾县北小溪城北十五里。《县志》,其人善弓弩。明正德中,王守仁选弩手从征瑶‘寇’,事平,民恐报复,筑城自卫”。明正德年间筑,在今江西省大余县北。

  • 崔桥镇

    北宋置,属太康县。即今河南扶沟县东北四十八里崔桥乡。民国初置县佐于此。在河南省扶沟县东北部。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崔桥,人口4800。原名徐集、九龙集,宋代崔姓在村西水上建桥,改

  • 秦得力

    亦作秦得利。即今黑龙江同江市东北勤得利。民国熊知白 《东北县治纪要》 吉林抚远县: “县属秦得力,位于黑龙江沿岸山脉之倾斜地。”

  • 七女池

    在今陕西城固县北。《水经·沔水注》:“壻水又东径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项伯冢。水北有七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