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殊像寺

殊像寺

①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建造。据 《高宗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 碑文载: 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寿辰,乾隆帝奉母上五台山进香。五台为文殊师利道场,有殊像寺传为文殊现身之处。返京后,在北京香山摹像建寺,名曰宝相。乾隆三十九年又在避暑山庄之北建造此寺。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台怀镇杨林街西南里许。始建于唐。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今寺为明成化年间重建。文殊阁内塑像完成于明弘治九年 (1496),万历时曾局部修补。阁内佛坛宽大,文殊驾于狮背,高约9米。龛背面塑三世佛 (药师、释迦、弥陀),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塑像皆明代作品,工艺精巧。


(1)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据《高宗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碑文载: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旬寿辰,乾隆帝奉母上五台山进香。五台为文殊师利道场,有寺名殊像寺,传是文殊现身之处,寺内文殊塑像法相庄严。既归,在北京香山摹像建寺,名曰宝相。三十九年又在山庄之北建寺,“庄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寺为汉族寺庙建筑形式,门殿前列石狮一对,门殿内有哼哈二将。殿后左右有钟鼓楼,正中为天王殿,殿北35级高坛上为会乘殿,内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像,像前左右置3层楠木佛龛,原嵌铜佛304尊,惜早岁为军阀所盗。殿后为岩庭部分,采用自然叠石磴道,迂回而上,其间布列假山、涵洞。顶巅建阁,重檐八角,额为乾隆帝御笔亲题的“宝相阁”三字,内有木雕文殊菩萨像,骑狮于莲台之上,高12米,左右侍者披甲胄,高数米。今阁已毁圮。阁北尚有云来、云净、吉辉、慧喜、清凉、绮云等殿阁建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在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杨林街西南里许。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元延祐年间重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山门、天王殿为前列,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5楹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阁内塑像完成于弘治九年(1496年),万历时曾局部修补。文殊阁重檐九脊顶,檐下斗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阁内佛坛宽大,文殊驾驭于狮背,高约9米。龛背面塑三世佛(药师、释迦、弥陀),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塑像皆为明物,形象秀美,工艺精巧。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颇为特殊。


猜你喜欢

  • 张帽山

    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9忻城县:张帽山“在县东北。山高耸,与叠石山相映带”。

  • 曲水县

    ①西魏置,为阴平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五里。《寰宇记》卷134文州曲水县:“在南北二江之曲,因为名。”隋属武都郡。唐初移文州治此。建中三年(782), 以旧城在平地,窄小难守,遂移于故城东四里高原

  • 归厚县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倘俸县置,属仁德府。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九十二里古城。明初废。古县名。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以倘俸县改名,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古城。属仁德府。明

  • 斜满墟

    亦作志满墟。即今广东湛江市西南湖光农场志满村。清光绪 《广东舆地全图》: 遂溪县南有斜满墟。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划为法广州湾租界地。

  • 方岩

    即王城山。在今浙江温岭市西北三十五里。宋《嘉定赤城志》卷20黄岩县:王城山“本名方城山……俗呼方岩”。在浙江省永康市东。海拔384米。山体由凝灰岩等构成,为断块山。山形方整,顶部平缓,四壁如削,故名。

  • 建成山

    在今河北献县境。《清一统志·河间府一》: 建成山 “在献县境。《县志》: 汉尝以此名县,高祖封曹参为建成侯。又封吕泽为建成侯。又公沙穆尝居建成山,依林阻为室”。

  • 草皮街

    即太和街。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北振太乡 (太和街)。

  • 常州市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武进县城及近郊析置,属苏南行署区。治所即今江苏常州市。1952年改属江苏省。简称常。在江苏省南部,北濒长江,南枕宜溧山地。面积 4375平 方千米(市辖区1864平方千米)。人口

  • 显原陵

    十六国后赵石虎之陵墓。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晋书·石季龙载记》: “始葬季龙,号其陵为显原陵。”

  • 鹅湖书院

    在今江西铅山县 (河口镇) 东南鹅湖山北麓。南宋淳熙二年 (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讲学鹅湖寺,后人立为四贤堂。淳祐十年 (1250) 始建书院,朝廷赐名 “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