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营
明万历中置,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正大乡。清移铜仁县丞驻此。乾隆六十年(1795)石柳邓领导苗族人民起义军围此。民国改置县佐。
在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石柳邓领导苗民围此。
明万历中置,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正大乡。清移铜仁县丞驻此。乾隆六十年(1795)石柳邓领导苗族人民起义军围此。民国改置县佐。
在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石柳邓领导苗民围此。
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西岭村。清光绪《陕西全省舆地图》盩厔县:南乡有西骆峪。集镇名。在陕西省周至县西南部、秦岭北麓骆峪河谷口西侧。骆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840。初名骆谷,后更今名。为三国、唐时川汉通关中
在今江西兴国县西南四十里。《隋书·地理志》南康郡南康:“有上洛山。”《寰宇记》卷108虔州赣县:上洛山,“《舆地志》云,虔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类也。形似人,语亦如人,遥见分明,近则藏隐。能斫杉枋,聚于
亦作牌路屯。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南三十里牌楼镇。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海城县图: 东南有牌路。
①在今陕西定边县北五十步长城口。《明史·王崇古传》:隆庆三年(1569),鞑靼“吉能犯边,为防秋兵所遏,移营白城子。(雷)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即此。②又名东关门。明嘉靖十年(1531)
1946年析桦川县南部置,属合江省。治所在湖南营 (今黑龙江省桦南县)。以在桦川县以南得名。1949年划归松江省。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在黑龙江省东部。属佳木斯市。面积4412平方千米。人口43.5
旧为叶尔羌河上源之一。即今新疆叶城县西南提孜那甫河。清乾隆《西域图志》卷28:听杂阿布鄂斯腾“在叶尔羌城东南五十里。源出库克雅尔塔克,北流出山,经沙图、……会哈喇乌苏,入叶尔羌谔斯腾”。宣统《新疆图志
即杜曲。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二十里杜曲镇。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南。唐代为贵族杜氏聚居区。《新唐书·杜正伦传》:“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因处杜曲南,亦称南杜。
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二里。《清一统志·蒲州府一》:五姓湖“分属临晋县、虞乡县界,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县志》亦名五姓滩,滩旁有五姓村,因名”。古湖泊名。又称五姓滩。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因其
又称青色哲勒图盟。清代蒙古诸盟之一。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舍棱因清军平定准噶尔,逃至伏尔加河投土尔扈特部渥巴锡。乾隆三十六年 (1771) 返回伊犁内附,安置在科布多,编为左右两旗,附新和硕特一旗,
元代名捕鱼儿海子。即今内蒙古东北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与蒙古国东方省交界之贝尔湖。《清一统志·黑龙江》:布雨尔湖“在呼伦布雨尔西界。旧名捕鱼儿海。喀尔喀河西北流至此汇为大湖。又北流为乌尔繖河”。古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