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旺镇
即楚王镇。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楚旺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4: “以 (咸丰) 十一年四月,扰及内黄之楚旺。”
在河南省内黄县北部。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楚旺,人口8650。原名楚祠里。传秦末项羽在此夺军救赵后,人们建庙祭祀,称楚王庙。村以庙名,后简称楚王。因人口稠密,市场兴旺,1921年改称楚旺。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7年置镇。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安大、安内公路在此相接。
即楚王镇。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楚旺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4: “以 (咸丰) 十一年四月,扰及内黄之楚旺。”
在河南省内黄县北部。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楚旺,人口8650。原名楚祠里。传秦末项羽在此夺军救赵后,人们建庙祭祀,称楚王庙。村以庙名,后简称楚王。因人口稠密,市场兴旺,1921年改称楚旺。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7年置镇。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安大、安内公路在此相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置,属吉林省依兰府。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汤原县。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以汤旺河得名。”三十四年改属黑龙江省绥化府。民国初属黑龙江省绥兰道。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1945
即今山东郓城县。《金史· 地理志》济州郓城县: “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盘沟村以避河决。”即今山东省郓城县。金大定六年(1166年)为避河患,迁郓城县治此。
在今山西汾西县北。《清一统志·平阳府一》:小潺涧“在汾西县东北五里,东流入汾。以声潺潺,故名”。
①在今河南宜阳县西。《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三年 (571),“齐斛律光与周师战于宜阳城下,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②南齐置,在今河南固始县东。《梁书·夏侯详传》: 南齐明帝时,“建安戍为
元代在今湖北长阳、五峰二土家族自治县境清江两岸八个关的总称。《方舆纪要》 卷78长阳县 “渔洋关” 条下: “ 《志》 云,县境旧有梅子八关,四临江南,四临江北。元时置以备峒蛮。明改为二巡司。”
在今四川新都县南十里毗河上,为通成都之要道。《晋书·李特载记》: 太安初,李特攻成都,“使李骧与李攀、任回、李恭屯军毗桥,以备罗尚”。《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一年 (870),南诏攻成都,“王昼以兴元
在今广东高要市东南七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高要县:王侯峰“高数百仞,周三十五里。《志》云:宋元丰中,郡守王泊葬其下,峰因以名”。
亦作树枝水。又名首拔河。即今新疆和田、策勒二县境之玉龙喀什河。《魏书·西域传》:于阗 “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一名计式水”。
在今安徽庐江县东二里。周瑜 (175—210) 字公瑾。庐江郡舒县 (今庐江县境内) 人。三国吴名将。建安十五年 (210) 卒于巴邱 (今湖南岳阳),归葬于此。明正统七年 (1442) 庐江知县黄金
在今四川大足县城内。《舆地纪胜》 卷161昌州: 香霏堂 “在郡圃。取坡仙之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之句名堂”。《静南志》 载渊才曰: “海棠患无香,惟昌南者有香,故昌号海棠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