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梵净山

梵净山

古名三山谷。又名辰山、思邛山、九龙山。土名饭甑山。在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与江口县和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处。海拔2494米。《黔记》: 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清一统志·松桃厅》 引 《九龙山志》: “群山耸拔,分为九支。中涌一峰,周围仅数丈,突兀陡绝,其高千仞。中如斧划,麓断而巅连,划处隔五六尺许,名金刀峡。峡有飞桥相接,左右皆梵宇,广阔可容数十人。寺侧有石名说法台,陟者攀铁絙上下。山傍石出如笋,穹窿峭拔,有拜佛台、香炉峰、棉絮崖、炼丹台、藏经崖。井曰定心水。山后有池曰九龙池。又有辟支佛遗迹。山下九十九溪,环绕纡折而通楚蜀,黔中胜概,无逾于此。” 是西南的佛教名山。产有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


在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松桃苗族自治县三县间。旧称三山谷、三悟山、辰山、九龙山,俗称饭甑山。明代广修寺庙,为佛教圣地,取“梵宇净洁”之意改今名。为武陵山主峰。以凤凰山最高,海拔2493米。尚有2000米以上高峰多座。为断块山,山体岩石多为年代古老的变质岩。雄伟险峻,断崖陡壁遍布。自然景点集中在金顶附近。生物资源丰富,有大片古老孑遗植物珙桐林,为世界濒危动物黔金丝猴惟一产地。辟有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已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


猜你喜欢

  • 青檀山

    ①在今安徽无为县北五十里。产青檀,故名。亦作檀山。《宋书·鲁爽传》: 北魏豫州刺史跋仆兰 “设伏檀山”,即此。《清一统志 ·庐州府》 作“青檀山”。②在今山东枣庄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32峄县: “

  • 丙龙岩

    在今云南双柏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16��嘉县:丙龙岩“在县(治今��嘉街)北十里。岩高数丈,下有水, 自景东府流入境,下流亦入于卜门河”。

  • 凌云 (雲) 驿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方舆纪要》卷72嘉定州: 凌云驿在 “州治东,水驿也”。驿以凌云山寺为名。

  • 牛脑水驿

    明置,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北牛脑驿。《方舆纪要》卷72合江县:牛脑水驿“在县治北”。

  • 广武汉墓群

    在今山西山阴县南广武城北。地面有墓冢六十多座,直径和高度都在10米以上。历史上塞北地区曾是南北争夺地带,汉代在此设郡屯兵。这一地区有许多处汉墓群,广武墓群为其中较大者。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 吴公湖

    即吴翁湖。今江苏兴化市北蜈蚣湖。

  • 堂阳县

    西汉高帝十一年 (前196) 封孙赤为堂阳侯,景帝中六年 (前144) 改为县,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新河县西北滏阳河北。《汉书· 地理志》注: “应劭曰: 在堂水之阳。” 故名。东汉属安平国。北魏属

  • 妫州

    唐贞观八年(634)改北燕州置,治所在怀戎县(今河北涿鹿县西南石灰窑)。长安初移治今怀来县东南旧怀来。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及怀来、赤城、崇礼、张北、怀安、涿鹿等县地。天宝元年(742)改为妫川郡,乾

  • 位伯镇

    即今河北辛集市北二十八里位伯镇。明万历《保定府志》卷2束鹿县图:西有位伯集。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7束鹿县图:西北有位伯镇。在河北省辛集市中北部。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西五村,人口

  • 张骞墓

    在今陕西城固县西北八里黎何村西。张骞(?—前114),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建元二年(前139)奉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亲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