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山
即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枋山乡。据钟桂兰等纂 《屏东县志》 说: “枋山二字土音即枋山,传系古代枋山村附近崩山次头山突告崩裂,因而得名。以崩山字义不雅,改称枋山。” 日本占领期间设枋山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设枋山乡。
即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枋山乡。据钟桂兰等纂 《屏东县志》 说: “枋山二字土音即枋山,传系古代枋山村附近崩山次头山突告崩裂,因而得名。以崩山字义不雅,改称枋山。” 日本占领期间设枋山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设枋山乡。
即今广东顺德市东南小黄圃村。明弘治九年 (1496) 置巡司于此。清康熙六年 (1662) 裁,寻复置,小黄圃之东南为大黄圃,即今中山市北之黄圃镇。清设黄圃汛,有外委把总驻防,并建炮台于此。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九十六里黄湖镇。清嘉庆《余杭县志》 卷3 《市镇》 引万历 《府志》: 黄湖镇 “去县 (旧治余杭镇) 北四十里,在黄湖界”。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东濒北苕溪。面积58.5平方千
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南六十里。《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菱湖 “西接乔江,下达湘水,互为吐纳”。在安徽省安庆市区内。面积8平方千米,以盛产菱藕著名。原为自然水塘,后扩建成游览胜地。内有明史可法“宜城天堑”
在今浙江江山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93江山县: 琚公岭在 “县东南六十里。路通处州府遂昌、龙泉县”。
在今浙江萧山市西。《水经·渐江水注》:“浙江又东径柤塘,谓之柤渎……有西陵湖,亦谓之西城湖。”
明置,在今浙江乐清市西南盘石镇。《方舆纪要》 卷94温州府: 盘石卫在 “乐清县西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城周九里,嘉靖中增修,领所三”。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
又名集宁海子、威宁海子、希尔池。即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之黄旗海。《清一统志 ·察哈尔》: 威宁海子 “在旗 (正黄旗察哈尔)南八十里。蒙古名希尔池。纳林河、七金河并注其中”。
亦作尚安郡。西魏改武进郡置,属邓州。治所在尚安县(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隋开皇三年(583)废。
在今四川绵竹县东北。《方舆胜览》卷54汉州:玉妃溪“在绵竹县。《成都耆老传》载:妃与五丁同生,父母弃之溪中,后闻呱呱之声,就视乃一女、五男,女即蜀文併妃,男即五丁”。
①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76汉川县: 高观山 “高耸可以望远”。②在今四川安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67安县: 高观 “有一峰突起,其上平台,登临四望,远见百里之上,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