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攸县

攸县

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攸县东攸水南。以北有攸溪为名。东汉属长沙郡。南朝齐属湘东郡。梁、陈间改为攸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为南云州治。贞观元年(627)州废,县属衡州。五代梁时迁今攸县治,改属潭州。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攸州, 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在湖南省东部、湘江支流洣水流域,东毗江西省。属株洲市。面积 2651 平方千米。人口75.1万。辖10镇、20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攸县,治今县城东北;并置容陵县,治今攸县阴山港。均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改容陵县为阴山县,属湘东郡。南朝齐攸县亦属湘东郡。南朝梁天监中析阴山县置湘潭县,治所在今攸县境,属湘东郡。南朝梁、陈时改攸县为攸水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省攸水、阴山县入湘潭县,属衡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攸县,并置南云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南云州,属衡州。五代治所徙今城关镇。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攸州,属潭州路。天历二年(1329年)属天临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1914年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衡阳专区,1952年属湘潭专区。1968年属湘潭地区,1983年后属株洲市。《水经注·洣水》谓,攸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地处湘东山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递降。攸水及支流洣水流经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油菜籽、生姜、辣椒、烟草、柑橘、鲜鱼、生猪。特产攸县麻鸭。林产有松、杉、竹、油茶。矿产有煤、铁、钨、长石等。有化工、机械、冶炼、造纸、皮革、副食品加工、采矿等工业。湘东铁路纵贯县境,106国道、攸衡公路交错境内。攸水、洣水可通航。名胜古迹有司空山、灵龟峰、阳升观、宝宁寺等。纪念地有苏维埃兵工厂旧址、谭震林故居。


猜你喜欢

  • 沙市市

    1949年7月由江陵县沙市镇置,治沙市(今湖北荆沙市驻地沙市)。1994年撤销,并入荆沙市。旧市名。1949年由江陵县析置,治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1994年与江陵县合置荆沙市(1996年改名荆州市)

  • 决里隘

    当在今越南北端高平省广渊南。《宋会要辑稿》第197册《蕃夷四》:交趾入侵,“王师以去年(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十一日,举兵出界讨伐。是日,破大(决)里隘,各路贼党望风逃溃,二十一日抵富良江”。南宋

  • 关箭溪

    古名安居水、琼江。即今四川铜梁县北之关溅河。《清一统志·重庆府一》:安居溪“在铜梁县西北,旧安居县南城外。一名关箭溪,又名琼江。自遂宁县东流至阳马桥入县界,六十里至县南关,又东北入涪。小舟通至阳马桥”

  • 吉隆

    一作济隆城。即今西藏吉隆县东南吉隆。唐代始有吉隆之名。原西藏地方政府设吉隆宗。“吉隆”,藏语意为舒适村。1960年与宗嘎宗合并设吉隆县,驻宗嘎。

  • 荒田驿

    即今广西武鸣县北府城。《清一统志 ·思恩府》 “思恩故城” 条: 明嘉靖七年 (1528) “移府治于武缘县止戈里之荒田驿,即今府治”。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北府城。明嘉靖七年(1528年)移思恩府

  • 罗武山

    在今云南永平县东一百里。《明一统志》卷87金齿军民使司: 罗武山 “山半有泉,胜备江发源于此”。

  • 张坊镇

    即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七十里张坊镇。清光绪《顺天府志》卷29房山县:“(西)七十里张坊镇,管村十五。”1946—1948年房山县曾迁治于此。(1)在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部,南邻河北省。面积130平方千米。人

  • 邬泽

    即邬城泊。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见“昭余祁”。

  • 玉川井

    即玉泉。在今河南济源市东一里浝水北。《清一统志·怀庆府一》:玉泉“唐卢仝尝汲泉煮茶。亦名玉川井”。

  • 西川水

    即今陕西安塞县西南杏子河。《方舆纪要》卷57安塞县:西川水“在县(今沿河湾镇)东南。自保安县(今志丹县)境流入界,至县东南二十里,会小平川,入肤施县境,合于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