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息县

息县

①春秋时楚灭息国后置,治所在今河南息县西南。《左传》: 哀公十七年 (前478),“彭仲爽,申俘也,(楚) 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西汉改为新息县。

②明洪武初改息州置,属颍州。治所即今河南息县。七年 (1374) 改属光州。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东南部。属信阳市。面积1835平方千米。人口91.8万。辖6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周为息国。春秋楚灭息国置息县(治今息县县城西南)。《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年):“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又,庄公十四年(前680年):“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西汉改置新息县,治今息县县城西南,属汝南郡。《汉书·地理志》注:“孟康曰:‘故息国,其后徙东,故加新云。’”东汉、三国魏、晋因之。南朝宋分置北新息(治今息县县城东)、南新息(治原新息县城)二县。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东豫州,治广陵城(今息县县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改东豫州为西豫州,太清元年(547年)又改名淮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复名东豫州。北齐废北新息县,改南新息县为新息县。北周改东豫州为息州。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息州。唐初复置,贞观初废。宋属蔡州。金复置息州。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废息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1266年)废新息县。明洪武初改息州为息县,治今址。初属颍州,洪武七年(1374年)属光州。清属光州直隶州。1913年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潢川专区,1952年属信阳专区,1969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属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前岗地丘陵和淮河冲积平原区,淮河流经东南边缘和南部,闾河流经东部边缘和北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稻、大豆、棉花、花生、红麻,特产香稻丸(米)。工业有机械、化肥、麻纺、水泥等。106国道纵穿东部,罗淮公路横贯中部。古迹有息国故城遗址、秦楼遗址、赖子墓、赖国故城等。


猜你喜欢

  • 慕义里

    在汉魏洛阳故城南洛水南岸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北魏建崦嵫馆于此,以处西域诸国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汉晋洛阳故城南、洛水南岸。北魏于此建崦嵫馆,作西域诸国来人栖舍。

  • 孝长支线

    又称孝感支线。自湖北孝感至长江埠。长31公里。为平汉铁路(今京汉路)支线。日伪于1942年修筑。1945年被拆除。

  • 顺化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改衣锦军置,治所即今浙江临安县城。太平兴国五年 (980)废。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衣锦军改名,治安国县(今浙江临安市)。次年废。

  • 牛山帐

    辽置,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北宋沈括《熙宁使虏图抄》:“(中)顿西数里,大山之颠有废垒,曰燕王城。逾顿,西北三十里余至牛山帐,皆平川。牛山毡帐南距保和馆九十里。”

  • 突吕不室韦部

    辽太祖以大小黄室韦降户置,属东北路统军司。为太祖十八部之一。在今黑龙江省嫩江以东齐齐哈尔、安达、青冈等市县一带。

  • 武宁州

    明永乐五年 (1407) 属北江府。治所在仙游县 (今越南北部河北省墩河北之仙游)。辖境相当今越南河北省部分地。宣德二年 (1427) 以后入安南。

  • 长空滩

    在今福建清流县东。《方舆纪要》卷98清流县:“长空滩在县东。怪石纵横,中有大黄石,尖耸险峭。谚云,黄石蒙头,十舵九愁。下有长空潭,水色澄澈。”

  •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昌都地区。唐释道宣 《释迦方志》: “多弥国,又西南至苏毗国,又西南至敢国,又南少东至吐蕃国。”唐少数民族国名。包含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大部。

  • 画石山

    即省嵬山。在今宁夏惠农县东南省嵬村附近。《水经· 河水注》: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 西畴县

    1920年改普兰行政区置,属云南蒙自道。治所即今云南西畴县。民国《西畴县地志》:“县属全境分西洒、畴阳两区,取每区之首一字,故命名曰西畴县。”1929年直属云南省。在云南省东南部。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