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张庄镇

张庄镇

即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南十五里张庄。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娄县西南有“张庄”。


(1)在山西省平定县南部。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2750。因姓氏得名。1949年属平定县第一区。1953年设张庄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2002年古贝乡、阳胜乡并入。地处阳胜河中游丘陵河川区。主产玉米、谷子、小麦、豆子,并产蓖麻、苹果。有农机修配、煤矿、炭素、硫黄等厂。207国道经此。古迹有药林寺。(2)在江苏省盐城市城区西部。面积20.7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2500。1957年分属龙海、环城乡。1958年东片属龙冈公社,西片属盐城公社。1960年为盐城县综合示范场,1961年改名张庄公社。1983年改乡属盐城郊区,1996年划归城区。2000年置镇。产稻、小麦、棉花、蔬菜等。有塑料、针织、建材、齿轮、机械、汽车修理等厂。靖盐高速公路经此。(3)在江苏省沛县南部。面积92平方千米。人口9.1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4800。1840年山东张姓迁此,故名。1958年设张庄公社,1983年改乡,1991年改置镇。2000年崔寨镇并入。产小麦、稻、玉米、棉花、花生、冬桃等。有电缆、冶金粉末、建材、油漆、橡塑、防腐材料、碳素等厂。徐沛铁路贯纵乡境,设湾集站。徐沛河通航运。徐沛、敬五公路在此交会。(4)在山东省邹城市东部山区。面积179平方千米。人口6.8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1.3万。明初张姓先来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庄”。1949年为张庄区,1953年改为第六区。1955年撤销张庄区,所属七乡分别划入王村区、田黄区和城前区。1958年设张庄公社,1983年复改设张庄区。1987年改设张庄乡,1994年建镇。东大河发源于本境。主产花生、甘薯、小麦、玉米。有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岚济公路和县乡级公路经此。(5)在山东省禹城市西北部。面积54.64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1518。明永乐年间张氏建村,故名。1949年分属禹城三区、四区、五区。1952年建八区(区址张庄),1956年改称张庄区。1958年2月建张庄乡,同年9月建立张庄公社。1984年置张庄镇。普天河流经。主产小麦、玉米和棉花。有砖瓦、粮食加工、榨油等厂及建筑公司。京沪铁路经此。古迹有刘通古墓,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立的八棱石刻金刚经幢,铸于金代两吨多重的铁钟。(6)在山东省沂南县中部偏南。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4000。以姓得名。1949年称沂南县第九区。1958年成立张庄公社,1961年设张庄区。1968年改设公社,1985年改镇。汶河流经。产小麦、玉米、甘薯、大豆、花生。有板簧、水泥、面粉、建材等厂。沂青、沂临公路经此。古迹有大岱村的法云寺碑两座。纪念地有罗荣桓指挥的“留田突围”旧址。(7)在河南省中牟县西南部。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街,人口 4000。明代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张家庄。清称张庄镇,民国时改名张庄街。1961年置张庄公社,1989年建乡,1994年置镇。主产小麦、玉米、甘薯、谷子、棉花等,并产西瓜、花生、红枣、柿子、杏等。西北部为县主要红枣产区。有湖桑养蚕业。有预制件、砖瓦、橡胶配件、腐竹等厂。中张公路经此。古迹有战国焦城遗址。


猜你喜欢

  • 临舞县

    东魏改西舞阳县置,为期城郡治。治所在今河南舞钢市西。隋末废。古县名。东魏改西舞阳县置,治今河南省泌阳县西北。属期城郡。隋大业初废。

  • 三稜冈

    即今四川雷波县西北九十里山棱冈乡。清道光二十年(1840)设普安右营于此。清光绪《雷波厅志》:城“高据山顶,控驭凉山, 田家湾、富主寨诸蛮,一望在目,乃筹边雄镇”。

  • 金星山

    ①在今福建永安市西。《方舆纪要》 卷97延平府永安县: 金星山 “在县城西。西北临溪,有石壁,巉岩如削,下为潭,燕水所汇也”。②在今贵州贵定县西。《方舆纪要》 卷123新添卫: 金星山 “在卫城 (今

  • 陈钱山

    在今浙江嵊泗县东部嵊山岛上。《明史·兵志三》:“万历中,许孚远抚闽……且言浙东沿海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山俱宜经理。”清康熙《定海县志·环海图记》:“陈钱者,即中国诸山尽处,俗呼为尽山。”古岛屿名。

  • 里移得建河

    即今新疆呼图壁县之呼图壁河。《新唐书·地理志》 北庭大都护府:“张堡城守捉又渡里移得建河。”即此。

  • 明期

    在今西藏下察隅地区,察隅县治南四十六里处,沿察隅河左岸。藏语意为大眼。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44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吉挹城

    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南九里魏山上。《水经·沔水注》:“汉水又东,右得大势,势阻急溪,故亦曰急势也。依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护吉挹所治,苻坚遣偏军韦钟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陷。”《寰宇

  • 大潭县

    北宋乾德元年(963)置,属秦州。治所即今甘肃礼县西南八十里太塘乡。熙宁六年(1073)改属岷州。后废。古县名。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合良恭、大潭两镇置,治今甘肃省礼县南太塘。属秦州。熙宁中属岷州。

  • 阿干镇

    元初废阿干县为镇,属兰州。即今甘肃兰州市南阿干镇。明初又置关。《明史·地理志》 兰州:“南有阿干镇关。”即此。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东南部。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大水子村,人口2

  • 秦凤路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分陕西路西部置,为熙宁二十三路之一。治所在秦州 (今甘肃天水市)。辖境相当今宁夏苦水沟、云雾山和甘肃蒲河、陕西贾赵河以西,长城以南,秦岭、嶓冢山、岷山以北,青海日月山、达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