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府
南宋乾道元年 (1165) 升鼎州置,治所在武陵县 (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汉寿、桃源、沅江等县市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 改为常德路。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复改常德府,属湖广省。清属湖南省。1913年废。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孝宗潜藩,升鼎州置。治武陵县(今湖南常德市),属荆湖北路。辖境相当今湖南省常德、桃源、汉寿、沅江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仍改为府,属湖广省,清属湖南省。1913年废。
南宋乾道元年 (1165) 升鼎州置,治所在武陵县 (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汉寿、桃源、沅江等县市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 改为常德路。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复改常德府,属湖广省。清属湖南省。1913年废。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孝宗潜藩,升鼎州置。治武陵县(今湖南常德市),属荆湖北路。辖境相当今湖南省常德、桃源、汉寿、沅江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仍改为府,属湖广省,清属湖南省。1913年废。
唐武德二年 (619) 置,属通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川市北蒲家镇。贞观六年 (627) 废入通川县。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今四川省达州市北。属通州。贞观二年(628年)废。
即今广东仁化县东北长江镇。《方舆纪要》卷102仁化县“风门凹隘”条:“长江隘在县北七十里。”《清一统志·韶州府》:长江隘“在仁化县东北九十里扶溪乡。界连江西、湖南。山川盘结,黎民稠集。旧有墟曰维贤坊。
战国楚邑,为楚考烈王时临武君的封地。在今湖南临武县东南。《战国策·楚策四》: 申春君曰,“僕欲将临武君”。又 《荀子·议兵篇》: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皆此。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湖南
即今甘肃岷县东部闾井河。《方舆纪要》卷60岷州卫: 闾井河 “在卫东南百四十里,源出秦州礼县之没遮拦山,流入马凉河。宋亦置闾川寨于此”。
在今四川炉霍县西北。清雍正七年(1729)置瓦述写达土千户。
即今江西上犹县南上犹江。《明一统志》卷58南安府:县前水“在上犹县治南。源发自县西,会北胜水、横水、礼信水、料水、稍水,流经县前下入南野水”。《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上犹县:县前水“在县城南。源出桂阳
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置,属山西省。治所即今内蒙古清水河县。1912年改清水河县。
在今江西大余县西。《明史·地理志》 大余县: “西有郁林镇巡检司,治晶都村,后迁浮江隘,又迁黄泥港”。在今江西省大余县西。明初置巡检司于此。后废。
即今河南新蔡县东北三十二里化庄乡。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4: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有另股陈太常等分踞化庄集”。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辖境相当今贵州毕节、六盘水、息烽、罗甸及三都水族自治县间地。明初废。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治今贵州省贵阳市。明洪武中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