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头
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埭头。明洪武二十年(1387) 置巡司于此,后废。《明通鉴》: 嘉靖四十二年 (1563) 二月,“福建兴化府倭结寨于峙头,与都指挥欧阳深相距,久之不出”,即此。清时为峙头镇。
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埭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巡检司于此,后废。《明资治通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兴化府“倭结寨峙头,与都指挥欧阳深相拒,久之不出”,即此。清时为峙头镇。
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埭头。明洪武二十年(1387) 置巡司于此,后废。《明通鉴》: 嘉靖四十二年 (1563) 二月,“福建兴化府倭结寨于峙头,与都指挥欧阳深相距,久之不出”,即此。清时为峙头镇。
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埭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巡检司于此,后废。《明资治通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兴化府“倭结寨峙头,与都指挥欧阳深相拒,久之不出”,即此。清时为峙头镇。
在今广西靖西县东南。《明史·地理志》 镇安府: “又有逻水,发源府北土山峡中,下流至胡润寨,与归顺州之逻水合。”
①亦作皇塘镇。即今江苏丹阳市东南皇塘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丹阳县图: 东南有黄塘。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丹阳县东南有 “黄塘镇”。②在今广东始兴县东北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02始兴县
在今河北乐亭县东南滨海,湖林河入海处。今名湖林口。清于此设经制外委驻此。
亦名荻港。即今浙江省湖州市迤东至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之运河。《寰宇记》 卷94湖州: “荻塘在州南一里一百步。《吴兴记》 云: 晋太守殷康所开,傍溉田千顷。杨儡 《隋录》 云: 乌程沈恒居荻塘,家贫好学
即今青海共和县东北倒淌河。《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辉特部南一旗: “巴彦诺尔在青海东南,周四十余里。水西北流出,屈曲三百数十里,入和尔必拉。”
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北渭水北岸。西魏大统十七年 (551) 改为渭源县。古县名。汉置,治今甘肃省渭源县东北渭河北岸,属陇西郡。《汉书·冯奉世传》:永光二年(前42年),征陇西羌,冯奉
俗名仙阳镇。北宋置,属浦城县。即今福建浦城县北四十里仙阳镇。古镇名。俗名仙阳镇。北宋置,即今福建省浦城县北仙阳镇。属浦城县。《元丰九域志》:建州浦城县有迁阳镇。南宋绍兴初废。参见“仙阳镇”。
①在今河北赞皇县东。《方舆纪要》卷14赞皇县:五马山在“县东十里,上有五石马,因名。岩隙出泉,甚甘美,名曰白马泉。后魏孝昌末,赵郡豪李显甫,聚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方五、六十里居之,即五马诸山矣”。②
一名女盐池。即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北之硝池。《水经·涑水注》:“(盐)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元和志》卷12解县:女盐池“盐味少苦,不及县东大池盐。俗言此池
即今山西灵石县南仁义乡。《宋史·杨廷璋传》:五代周世宗时,“率兵入太原境,拔仁义、高壁等砦”,即此。即今山西省灵石县南仁义镇。相传刘武周所筑,山崖壁立,四面堑削,地势险要。《宋史·杨廷璋传》:周世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