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东

山东

古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华山或崤山以东为山东,与汉代“关东”含义相同。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前361),“河山以东强国六”。《汉书·赵充国传》:“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2)春秋时晋国和建都平城时的北魏及五代时的晋国,因居太行山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史记·晋世家》:文公四年(前623),“晋兵先下山东”。(3)东晋南朝称句曲山(茅山)以东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地区为山东。《南齐书·沈文季传》:永明三年(485),唐寓之起义,三吴人民多起而响应。次年攻钱塘建立政权,旋被镇压。御史中丞徐孝嗣奏曰:“风闻山东群盗,剽掠列城,虽匪日而殄,要暂干王略。”(4)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总称山东。元废两路,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山东之名不改。明置山东省,历清、民国至今, 山东遂成为政区名。


古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与当时关东含义相同。一般专指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2)春秋晋国、北魏前期、五代晋,以地居太行山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3)东晋南朝称句曲山(茅山)以东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地区为山东。(4)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总称山东。元废两路,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山东之名不改。明置山东省,历清、民国至今,山东遂成为政区名。


猜你喜欢

  • 江东门

    明洪武时所建南京外郭城门之一。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地当长江之滨。

  • 蒙墟

    即今广西桂平县西南三十里蒙圩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 桂平县图: 西南有蒙墟。

  • 马丘聚

    又名蓝栅城。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二十五里。《续汉书·郡国志》 九江郡当涂县:“有马丘聚,徐凤反于此。”《清一统志·凤阳府二》:蓝栅城“周五里二百四十步。或以为即汉徐凤所据之马丘聚也”。又作马邱聚、马丘城

  • 南郡

    秦昭王二十九年 (前278) 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后徙治江陵县 (今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汉辖境约当今湖北襄樊市、南漳县以南,松滋县、公安县以北,洪湖市以西,

  • 留运桥

    在今陕西三原县东南太白渠上。《资治通鉴》: 唐至德二载 (757),郭子仪 “使将兵赴凤翔。庚寅,李归仁以铁骑五千邀之于三原北,子仪使其将仆固怀恩……伏兵击之于白渠留运桥,杀伤略尽,归仁游水而逸”。在

  • 哈布山

    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北,与蒙古国接界。《清一统志·镇西府》: 哈布山 “在府西北四百里。四围皆沙碛,自此西行为准噶尔旧疆交界处”。

  • 布柳河

    在今广西天峨县西南。为红水河支流。《明史·地理志》 那地州:“北有都泥江,有布柳水流合焉。”西江上游红水河支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源于凌云县西部玉洪瑶族乡岑王老山,向东北流经乐业、天峨等县,在天

  • 滩山

    即今浙江嵊泗县西海中黄盘洋之滩浒乡 (滩浒山)。《郑和航海图》 有滩山、许山。后合而为名。《方舆纪要》 卷92定海县: 滩山 “在昌国故县北海中。又有册子、长涂、三姑、许山等山。……与嘉兴、松江海防相

  • 白鹿书院

    又称白鹿洞。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隐居读书于此。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建“庐山国学”,宋初扩建为“白鹿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后遭兵火。南宋淳熙六

  • 角弩谷

    ①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北。《南齐书·魏虏传》:“伪安南将军、梁州刺史魏郡王元英十万余人通斜谷,寇南郑。梁州刺史萧懿遣军主姜山安、赵超宗等数军万余人,分据角弩、白马、沮水拒战,大败。”②在今甘肃武都县西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