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寺
①唐咸通间建。即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南隅钟楼寺。
②在今湖北黄州市东南二里。北宋苏轼有《黄州安国寺记》。南宋陆游《入蜀记》:“出城五里至安国寺,亦苏公所尝寓,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
③在今陕西西安市内。宋敏求《长安志》卷8:大安国寺“睿宗在藩旧宅。景云元年立为寺,以本封安国为名”。《资治通鉴》:唐兴元元年(784),李晟破朱泚,复长安,“以牙前三千人屯安国寺,以镇京城”。
在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北宋苏轼有《安国寺记》。
①唐咸通间建。即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南隅钟楼寺。
②在今湖北黄州市东南二里。北宋苏轼有《黄州安国寺记》。南宋陆游《入蜀记》:“出城五里至安国寺,亦苏公所尝寓,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
③在今陕西西安市内。宋敏求《长安志》卷8:大安国寺“睿宗在藩旧宅。景云元年立为寺,以本封安国为名”。《资治通鉴》:唐兴元元年(784),李晟破朱泚,复长安,“以牙前三千人屯安国寺,以镇京城”。
在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北宋苏轼有《安国寺记》。
又名夏浦。在今江苏江阴市西十里夏港镇。宋置夏港寨。清毕沅 《续资治通鉴》: 南宋建炎三年 (1129),“金人攻江阴,至夏港,距城八里而近”。即此。明天顺初,移利港巡司于此。在江苏省江阴市北部偏西,北
南朝梁置,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境。北周废。
即今河南淮滨县西北五十八里防胡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 咸丰五年 (1855) 五月,清军进至包信集,材其贤走 “集东三十里之黄胡店”。
春秋时秦都。在今陕西凤翔县南三里豆腐村。《史记·秦本纪》: 德公元年 (前677),“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即其地。战国时孝公于此置雍县。
在今陕西绥德县城内疏属山巅。墓旁有“秦长子扶苏墓”石碑一通。《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长子扶苏曾加劝阻,“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崩,扶苏被赵高、
明置,属黎州安抚司。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北。《明史·地理志》 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 “又有椒子关,路通长河西等处。”
即玛呢图干都尔罕卡伦。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泊东北额尔齐斯河南岸。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额尔齐斯河“径玛呢图噶图勒罕卡伦北。又西北流百三十余里潴为宰桑淖尔”。
西汉甘露二年(前52)改大河郡置,治所在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以《禹贡》“东原底平”之义取名。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市及汶上、东平等县地。西汉在此有铁官。东汉属兖州。西晋移治须昌县(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即今四川丰都县东北长江东岸高镇。民国《丰都县志》 卷3: 高家镇场 “离城六十里。户口稠密,生意繁盛”。(1)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东部。面积33.6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家,人口282
南朝陈天嘉元年 (560) 置,为宜都郡治。治所即今湖北枝城市。隋开皇十一年 (591) 改名宜昌县。唐武德二年 (619) 复名宜都县,为江州治。后属硖州。元属硖州路。明属夷陵州。清属荆州府。民国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