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柱山

天柱山

①在今山西静乐县南。《清一统志·忻州》:天柱山“在静乐县南三里。相传后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尝过此,因名。山间有金龙泉”。

②在今辽宁沈阳城东北。本名东牟山。清太祖努尔哈赤福陵在此,顺治十六年(1659)封山曰“天柱”。

③皖山中一山峰,又名天柱峰。也泛指皖山。在今安徽潜山县西北。《三国志·魏书·张辽传》:“(梅)成遂将其众就(陈)兰,转入潜山。潜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

④即霍山。在今安徽霍山县南。《汉书·地理志》:“灊,天柱山在南。有祠。”《史记·封禅书》:西汉元封五年(前106),“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

⑤即宛委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宋《嘉泰会稽志》卷9会稽县:宛委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有悬崖之险,亦名天柱山”。

⑥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余杭镇西。宋《咸淳临安志》卷24:“天柱山在(大涤)洞西南隅,乃五十七福地。”《方舆纪要》卷90余杭县“大涤山”条:天柱山“高六百六十丈, 四隅陡绝,耸翠参天”。

⑦在今福建南安市西北境。《清一统志·泉州府》:天柱山“在南安县北少西七十里。高可以望郡中,四围八山拱向,中有田数百亩。田中有数小山如棋子,俗谓之八仙奕棋”。

⑧在今福建南平市西南五十里。明《寰宇通志》卷49延平府:天柱山“在南平县治西大源外里。屹立凌空如柱”,故名。

⑨即今福建长泰县东天柱山。有石室、石梯、海涛岩等二十奇。宋曾循称为临漳第一胜处。明嘉靖《长泰县志》山川:天柱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石柱高二丈余,故名”。

⑩在今山东平度市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36平度州:天柱山“绝顶巉岩,耸立如柱。又有石龛如屋,州人谓之劈石口”。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有铭。

(11)在今河南洛宁县东南四十五里。《元丰九域志》卷1:河南府永宁县“有天柱山”。

(12)一名石柱山。在今湖南蓝山县北二十里。《明一统志》卷64衡州府:天柱山“下有岩洞,石乳融结,奇怪万状。色如碧玉”。

(13)一名云台山。在今四川苍溪县东南。《隋书·地理志》:阆内县有天柱山。《舆地纪胜》卷185阆州:天柱山,“《述巴记》曰:云台山一名天柱山”。

(14)即覆舟山。在今四川中江县西南。《元和志》卷33玄武县: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15)在今陕西安康市西五十里。《方舆纪要》卷56兴安州:天柱山“悬崖壁立,秀出群岭。下有碧钿、青碌诸洞二十余处,唐、宋俱采取入贡,明始停闭”。

(16)又名牛山。在今陕西山阳县东南八十里。《隋书·地理志》:上津县有天柱山。《寰宇记》卷141引段成式《名山记》曰:“上津天柱山,绝岩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游仙洞,洞口有竹数茎,寒风凛凛,人不敢入。”

(17)即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括地志》云:“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十里。”《寰宇记》卷30岐山县:岐山在县东北十里,亦名天柱山。……或云,其峰高峻,迥出诸山,状若天柱,因以为名”。


(1)在山西省静乐县城南。据县志记载,“元魏都督尔朱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山势峻秀,古木参天,山前碾河如带,汾水似锦,天柱山耸立在汾、碾交流之处。山间泉水清澈见底,相传泉中出龙,故名龙泉。“天柱龙泉”为“静乐八景”之一。传说王母娘娘赴南海时路经此山,见松柏苍翠,殿阁巍峨,停留赏景。今山巅岩石平坦,传为王母石床,在此可远眺静乐风光。山上曾为春秋战国时山右赵王建都之地,古城遗址至今犹存。亭台楼阁雄伟壮丽,局部已略有残坏。(2)古称皖山、潜山,又称皖公山。在安徽省西南部、潜山县城西北。为大别山南延分支。介于皖水和潜水间。以主峰峭拔如柱、兀立云天得名。主峰天柱峰,海拔 1421 米。汉武帝曾封其为南岳。《史记·孝武本纪》: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花岗岩山体,山景雄、奇、灵、秀。有天柱峰、飞来峰、天狮峰等奇峰,以及司元洞、三祖寺、石牛古洞、马祖庵、渡仙桥、西关寨等景点。盛产药材和茶叶(天柱顶绿、天柱剑毫)。有瑞香木、鱼鳞木等珍贵植物。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3)古称高宝山。在山东省平度市城区北。海拔280米。以摩崖石刻著名。山岩壁立,孤峰插天,近顶处有一豁口,俗称秋千口。石刻分布在秋千口以东主峰之阳和天柱山西福禄山麓。有东汉、东魏各一处,北魏四处,北齐二处。系天然文碑状石于碑阳处稍加琢磨成碑。有《郑文公碑》、《东堪石室铭》等。1983年发现的东汉永平三年(60年)石刻,为山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摩崖。天柱山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西。海拔1380米。孤峰峙立,拔地耸天,有如擎天巨柱,故名天柱山。与大武当山正好处在同一经度上,一南一北,故又名中武当山。柱顶平阔,有三座石峰直插云霄,并有一眼清洌甘醇、四季长流的清泉。据《长阳县志》记载,山顶的道观建筑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清重修,有三帝宫、地母宫、皇经宫、灵官殿、伽蓝祠、玉皇亭、忠恕门等,雄伟壮观。在三峰之间砌筑有两座“武当桥”,并开凿三千三百多级登山石级。为鄂西南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5)见“南岳(1)”、“衡山(1)(2)”。

安徽天柱山风光


猜你喜欢

  • 大夫庄

    即今河北昌黎县西南三十五里大夫庄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昌黎县图:西南有大夫庄。集镇名。在河北省赵县城东部。属范庄镇。人口9000。为一大自然村。传古因李姓大夫煎药避蜂害救民而得名大夫李,明永乐年

  • 三级石佛图

    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御河西。北魏皇兴年间建。《魏书·释老志》:“皇兴中,又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

  • 理塘宣抚司

    亦作里塘。明置,后废。清雍正六年(1728) 复置,属雅州府。治所即今四川理塘县。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18: “里塘,西番语,里谓铜也。地为广甸,旧曾产铜,故名。”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改土

  • 彰化县

    清雍正元年 (1723) 置,属台湾府。治所即今台湾省彰化县。取 “显彰皇化” 之意。光绪二十一年 (1895) 被日本侵占,后改设彰化市。1950年复设彰化县。在台湾省本岛西中部,西临台湾海峡。面积

  • 大庾峤水

    亦名连水。即今广东南雄县西北之凌江。《水经·溱水注》:“涟水南流,注于东溪,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

  • 高渠县

    北周保定初置 (一说隋开皇三年),为高渠郡治。治所在今四川盐亭县西十六里。隋大业三年(607) 废。

  • 平阳乡

    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北。《后汉书·臧宫传》:建武十一年(35),岑彭讨公孙述,分遣臧宫溯涪水而上,大破延岑于沈水,乘胜北进,“军至平阳乡,蜀将王元举众降”。即此。在今四川省三台县西北。《后汉书·臧宫传》:

  • 涌 (湧) 金门

    为五代吴越国杭州城的西门,因门内有涌金池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 增筑杭城,改名丰豫门。明初复名涌金门。1913年拆除,改建南山路。涌金门原有水门、旱门各一,旱门故址在今浙江杭州市涌金门

  • 邦都郎

    指今越南东南部顺海省藩朗一带。《明史·占城传》:成化十七年(1481),“古来遣使朝贡,言……自邦都郎至占腊止五处,臣兄权国未几,遽尔陨殁”。正德五年(1510)给事中李贯言:“占城自古来被逐后,窜居

  • 永宁宫

    西晋洛阳宫殿名。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文选·晋纪总论》 注引干宝《晋纪》曰:永平元年(291),“诛太傅杨骏,迁太后杨氏于永宁宫”。《元河南志》引《洛阳宫殿簿》曰:永宁宫“有连阁二百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