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竹县

大竹县

唐久视元年(700)置,属蓬州。治所在今四川渠县北六十里。《寰宇记》卷138大竹县:“以邑界多产大竹为名。”至德二年(757)改属渠州。宝历元年(825)废。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复置。北宋景祐三年(1036)废。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置。元至元二十年(1283)移于木门镇(今四川大竹县),属渠州。明洪武九年(1376)改属广安州。清嘉庆十九年(1814)属绥定府。民国初属四川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


在四川省东部、华蓥山东北麓,东邻重庆市。属达州市。面积 2074.6 平方千米。人口104.8万。辖5镇、58乡。县人民政府驻竹阳镇。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置潾山县,治今县东南。为潾州、潾山郡治。隋开皇初废州、郡、县。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析宕渠县置大竹县。以地产大竹故名,《太平寰宇记》大竹县:“以邑界多产大竹为名。”唐宝历元年(825年)省大竹入潾山县。五代前蜀复置,仍属渠州。北宋改“潾”为“邻”,景祐三年(1036年)省大竹入流江县。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邻山、邻水两县省入大竹县,县治徙不门镇(今竹阳镇)。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广安州。清属绥定府。1913年属川东道,1914年属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东行署区大竹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大竹专区。1953年划属达县专区,1968年属达县地区,1993年属达川地区,1999年属达州市。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地带。西部华蓥山与东南明月山之间绵延铜锣山,三山呈“”字平行排列,纵贯县境。东柳河北流经华蓥、铜锣两山之间,铜钵河北流经铜锣山北段东麓,西河、东河均南流。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苎麻产量占全国12%。茶叶、柑橘著名。有煤、天然气、石灰石及铁矿。有采煤、麻纺、机电、轴承、氮肥、皮革等工业。精干麻、美术陶瓷、水泵钳、服装等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土特产以“二郎竹席”驰名。川鄂、汉渝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清建白塔和东湖公园等。大竹县有“竹乡”美称,以“蒲苞竹山”为最有名。


猜你喜欢

  • 李村

    ①在今安徽阜阳市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1颍州李村:“宋绍兴十年,金人围顺昌,为刘琦所败,移砦于李村。”即此。②即今山东青岛市东北李沧区李村镇。清同治《即墨县志》卷2《市廛》有李村。民国间曾设镇。1

  • 哈刺哈千户所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蒙古国东方省之哈拉哈河。

  • 柔远乡

    即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治鹤溪镇。《方舆纪要》 卷94处州景宁县: “本青田之柔远乡,明初置沐溪巡司于此。景泰三年改置今县。”即今浙江省云和县东南鹤溪镇。明初于此置沐溪巡检司。景泰三年(1452年)置景

  • 沙堆市

    即今湖北通城县东北二十二里沙滩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通城县东北有沙堆市。

  • 党项

    汉时羌族的一支。南北朝时据有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一带。唐朝前期,吐蕃征服青藏高原诸族,党项羌大部被迫迁徙到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北宋时建立了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元时,蒙古统

  • 全节县

    唐贞观十七年改平陵县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西龙山镇。《元和志》卷10全节县:“本是隋末土人李满率乡人据堡,赡以家财,武德二年归国,于堡置谭州及平陵县, 以满为谭州总管。贞观元年废谭州,县属齐州

  • 鸾峰山

    在今福建松溪县东北六十里。明嘉靖 《建宁府志》 卷3 《山川》 松溪县: 鸾峰山 “在永和里。山势峻拔,南接龙泉,北连南浦,延袤二百余里。故老相传有仙人乘白鸾翔游其间,故名。……东有龙井,祷雨即应”。

  • 城月站

    元置,在今广东遂溪县东南城月镇。元置,在今广东省遂溪县西南城月。明洪武时置为城月驿。

  • 滋州

    北宋大观三年 (1109) 置,治所在承流县(今贵州习水县西南土城镇)。辖境相当今贵州习水县和赤水市地。宣和三年 (1121) 废。

  • 清平墟

    即今广东廉江市西青平镇。明万历 《高州府志》 卷1: 石城县有青平墟。清光绪 《高州府志》卷10石城县: 青平墟在 “县西百一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