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石

大石

即今山西应县东南约三十里大石口村。宋代为应州东南往代州繁峙要道。《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雍熙三年(986),潘美攻下契丹寰、朔、云、应等州,与杨业以兵护四州民内徙,契丹复陷寰州,杨业欲“领兵出大石路”以避,即此。


(1)古关名。即今山西省应县东南大石口,宋代为应州东南往代州繁峙要道。《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潘美攻下契丹寰、朔、云、应等州,与杨业以兵护四州民内徙,契丹复陷寰州,杨业欲领兵出大石路以避,即此。(2)区片名。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西北部。属大石街道办事处。人口5.8万。为原大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大石得名于飞鹅岗有石脉伸入海中。主产稻、水果和蔬菜。特产“大石腐乳”、柑橘、花卉盆景。有食品、塑料、玩具、风扇、造船、五金等工业。珠江陈村水道和市广公路经此。(3)集镇名。在安徽省太湖县东南部、泊湖北岸。大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200。因境内有大石岭得名。产稻、小麦、棉花、油菜籽等,特产银鱼。有粮油加工、制茶、食品等厂。有钱家赛渔场。太望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溆浦

    又作序溪。在今湖南溆浦县南境,为沅江支流。《楚辞·九章·涉江》: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汉书·地理志》 作序溪。见“溆水”。

  • 下杜城

    即今陕西西安市南杜城。本秦杜县,西汉宣帝迁治东原,更名杜陵县,故以故址为下杜城。《汉书·宣帝纪》:曾孙“尤乐杜雩、鄠之间,率常在下杜”。《水经·渭水注》:“沈水又西北径下杜城,即杜伯国也。”

  • 吴塘

    ①在今江苏太仓市西三里。《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吴塘“南贯娄江,径吉泾入嘉定界,又南会于顾浦,其北径湖川塘,达七鸦浦”。②在今江苏丹阳市东。《方舆纪要》卷25镇江府丹阳县:吴塘在“县东七十里,周四十

  • 荫田铺

    一作秧田市。即今湖南常宁县东四十八里荫田镇。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常宁县图: 县东有荫田铺。

  • 赤中县

    1933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所与巴中市同。其辖境为巴中县城郊。1935年3月废。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3年由四川省巴中县城郊析置,治巴中县城(今四川巴中市)。1935年春红军北上后撤销。

  • 重石寨

    亦名重石子、凌霄寨。在今四川宣汉县西北三十里明月乡东南。清光绪 《东乡县志》 卷1: 凌霄寨“原名重狮寨,亦名小寺坪。在明月场东南二里许。近因培补县城风水,建塔其上,名曰凌霄。其山周围四百丈,三面悬崖

  • 七盘山

    ①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八十里。《方舆胜览》卷56邛州:七盘山“在临邛”。《方舆纪要》卷71邛州:七盘山“有石径自趾至巅,委曲七盘。其相近者曰马崖山,以崖石如马形也”。②在今四川巴中市西北一百二十里。《寰宇

  • 土地陂

    在今河南南召县北。《方舆纪要》卷51南召县载:明正德中,农民起义首领刘三“为官军所败,走死于土地陂”。即此。在今河南省南召县东北。明正德中,刘三被官军所败,走死于此。

  • 化峪河汛

    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北化峪河西岸。民国《湖北通志》卷36竹山县:化峪河“《光绪舆地记》:在城东六十里。驻外委”。

  • 定禄江

    即左江。在今广西扶绥县西。《明史·地理志》 新宁州: “城西有丽江,一名定禄江,又名文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