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营
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1连山县:大眼营“在县(治今县东北太保镇旧城村)西。地名上章峒,防草峒、大小眼及贺县上下均峒、咸石等山贼”。
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1连山县:大眼营“在县(治今县东北太保镇旧城村)西。地名上章峒,防草峒、大小眼及贺县上下均峒、咸石等山贼”。
①西晋改涪县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晋书· 孝怀帝纪》:永嘉五年 (311),“李雄攻陷涪城,梓潼太守谯登遇害”。即此。东晋移梓潼郡于此。南朝宋复为涪县。②南朝梁置,为始平郡治。
东汉析东缗县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嘉祥县南四十里阿城埠。以县西北金乡山得名。西晋属高平国。南朝宋属高平郡。北魏移治东缗县城(今金乡县)。隋属济阴郡。唐属兖州。五代属济州。元属济宁路。明属兖州府。清
即苦峪城。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南桥子乡南。
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北七十八里乐龙。清时有外委戍守,彝语“乐”为石,“龙”为城,意即石城。
金承安五年(1200)改利民寨置,属兴州。治所在今河北隆化县北。泰和四年(1204)废。古县名。金承安五年(1200年)置,治今河北省隆化县北。属大定府。泰和四年(1204年)废为寨。
即今四川温江县西杨柳河。《元和志》 卷31温江县: “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一里。出麸金。” 《清一统志·成都府一》: 杨柳河 “在温江县西南。……即 《元和志》 之温江也”。
即今陕西洋县北铁冶河。《水经· 沔水注》: “汉水又东至城南, 与洛谷水合。 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长安。其水南流,……南注汉水。”
①北周建德六年 (577) 置,治所在襄垣县(今山西襄垣县北郊)。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辖境相当今山西襄垣、黎城、武乡、沁县、榆社及河北涉县地。贞观十七年 (643)废。②辽圣宗并
即高都山。在今四川巫山县西北。楚宋玉《高唐赋》 云: “巫山女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寰宇记》 卷148巫山县: 高都山 “高邱盖高都也”。光绪
又名大熊山。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大之山“多㻬琈之玉,多麋玉。……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清一统志·河南府一》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