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名府

大名府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府置,治所在元城、大名二县(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北宋庆历二年(1042)建为北京。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魏县、成安、广平、威县、临西、馆陶和山东临清、夏津、冠县、莘县及河南内黄等县市地。元改为大名路。明复改为大名府,移元城县于府城(今大街乡)。清移大名县于今治,并元城县入大名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及河南南乐、清丰、濮阳、长垣,山东东明等县市地。1913年废。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年)改广晋府置,治元城、大名(今大名县东北)。宋辖境约今河北省大名、魏县、成安、广平、威县、临西、馆陶,山东省临清、夏津、冠县、莘县,河南省内黄等市县地。府城跨御河,居交通要冲,宋时为河北重镇。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建为北京,八年设大名府路安抚使治此;熙宁中后为河北东路治所。府城外城周四十八里余;内为宫城,周三里余。金天会八年(1130年)立刘豫为齐帝,曾建伪都于此。正隆二年(1157年)后为大名府路治所,辖境北部略有缩小。元改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仍改府。三十一年府城因境内漳、卫水泛滥而塌毁,迁今大名县。清辖境约今河北省大名、魏县,河南省濮阳、南乐、清丰、长垣,山东省东明等市县地。1913年废。


猜你喜欢

  • 铜崖山

    在今贵州铜仁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22铜仁府铜仁县 “铜崖山在府城西南。高十仞,屹立铜仁大、小二江间”。

  • 宁安汛

    在今云南临沧县东南百余里宁安村。清时有千总把总驻防。

  • 清河郡

    西汉高帝置,治所在清阳县 (今河北清河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桓帝时改为清河国,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市东北)。三国魏复为清河

  • 明安太右联合旗

    简称明太联合旗。1949年当地解放后将明安旗与太仆寺右旗合并设置,驻多恩海拉罕 (即女子部,在今内蒙古正兰旗西北)。1956年改为正蓝旗。旧旗名。1950年合明安旗与太仆寺右旗置,治宝沙岱(今内蒙古正

  • 松林河

    即今四川石棉县西北松林河。清光绪 《越嶲厅志》 卷6: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往紫打地(安顺场),“土千户王应元率土兵团练,暗将松林河桥拆毁,令乡村各寨坚壁清野”,致使石达开全军覆没。

  • 东明观

    ①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东南隅。石赵时为王室宴游之所。《水经·浊漳水注》:邺城“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又《水经·洹水注》:“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径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北径东明观

  • ①远古部落有虞氏或虞氏。其后首领为舜,称虞舜。居于蒲坂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②夏代诸侯国。在今河南虞城县北二十二里李老家乡附近。《左传· 哀公元年》: 伍员曰,夏少康“逃奔有虞”。杜注: “虞

  • 洳河

    即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北错河。《水经·鲍丘水注》: 洳水 “东南流径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泃河”。民国 《平谷县志》 卷1: 洳河 “俗呼为错河,源出怀柔丫髻山入平谷西北境,下与泃河相合”。

  • 黄华水寨

    即今浙江乐清市南三十里黄华镇。《方舆纪要》 卷94乐清县: 黄华水寨 “在县西南盘石卫东三十里。东接大海、大小门、霓奥,南枕港口,乃温州之咽喉也”。

  • 天泽山

    在今陕西安塞县东南。《方舆纪要》卷57安塞县:天泽山“在县(今沿河湾镇)东五里。上有天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