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伊镇
即今江苏灌云县治。《宋史·魏胜传》:南宋绍兴末,“遂取海州……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清一统志·海州》:大伊镇“在州南六十里。本朝乾隆十二年,移州同于此”。1948年灌云县迁治于此。
古镇名。即今江苏省灌云县县城伊山镇。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移海州同知治此。
即今江苏灌云县治。《宋史·魏胜传》:南宋绍兴末,“遂取海州……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清一统志·海州》:大伊镇“在州南六十里。本朝乾隆十二年,移州同于此”。1948年灌云县迁治于此。
古镇名。即今江苏省灌云县县城伊山镇。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移海州同知治此。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67灌县:石定江“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丈人山,下流入于都江”。光绪《灌县志》卷2:石定江“其源出大面山,合八卦台一带溪水,流至中兴场入于沙沟河。《方舆纪要》
亦作大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潮州卫。在今广东饶平县东南所城镇。清乾隆六年(1741)移黄冈协右营守备驻此。
北魏初置,属顿丘郡。治所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二十二里临黄集。太平真君三年 (442) 并入卫国县。太和十九年 (495) 复置。北齐废。隋开皇六年 (586) 复置,属魏州。大业初属武阳郡。唐属澶州。北宋
1948年11月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由商丘县朱集镇设置,治朱集镇(今河南商丘市)。1951年8月撤销,并入商丘市。旧市名。1949年置。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51年撤销,并入商丘市。
尧渡河上游。在今安徽东至县南。《方舆纪要》卷27建德县:尧城溪在“县南三里。县东南诸山谷水汇流为溪,春夏水溢,可通舟楫。西北流,达东流县,入大江。今县西有尧城渡”。
在今四川长宁县南双河镇东。清嘉庆 《长宁县志》 卷2: 硫磺井在 “县 (今双河镇) 东九里。四时水温作硫磺气,浴可疗疮”。
一名汝北城。在今河南汝州市南。北齐为汝北郡治。《寰宇记》卷8梁县:汝北故城“即高齐置汝北郡城。在县南。亦名王坞城。以备周寇也”。
即金岭。今新疆天山东支博格达山。《新唐书·沙陀传》: “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有大碛,名沙陀。”
一名衍氏。战国魏邑。在今河南郑州市北三十里。《战国策·魏策一》: 苏秦说魏襄王曰: “北有卷、衍。” 《史记·魏世家》: 景湣王五年 (前238),“秦拔我垣、蒲阳、衍”。古邑名。又称衍氏。战国魏邑。
即今河北大城县南十五里臧屯乡。清同治《畿辅通志》 卷46大城县图: 南有臧家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