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镇
即今浙江象山县西墙头镇。明嘉靖《象山县志》 卷2: 墙头在 “县西二十里,为四市”。
在浙江省象山县西北部、象山港南岸。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墙头,人口2800。相传陈姓于南宋咸淳间择此居家,院内遍植以杏,故曰杏墙。里人见其家之大,故曰墙头。1951年为墙头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7年置镇。产稻、毛竹、茶叶、柑橘等。有纺织、针织、印染、化工等厂。建有白墩港,为象山县重要海运吞吐口岸。有浅海养殖业。象西公路经此。
即今浙江象山县西墙头镇。明嘉靖《象山县志》 卷2: 墙头在 “县西二十里,为四市”。
在浙江省象山县西北部、象山港南岸。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墙头,人口2800。相传陈姓于南宋咸淳间择此居家,院内遍植以杏,故曰杏墙。里人见其家之大,故曰墙头。1951年为墙头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7年置镇。产稻、毛竹、茶叶、柑橘等。有纺织、针织、印染、化工等厂。建有白墩港,为象山县重要海运吞吐口岸。有浅海养殖业。象西公路经此。
①即滏口。在今河北武安县南二十八里。《寰宇记》 卷56滏阳县引 《宋永初古今山川记》 云:鼓山有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俗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冀州图》 云: 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魏书·
一名黑水。 又作污河。 即今山东淮坊于河。 《清一统志·青州府一》: 虞河 “东北流经黄山, 有宝泉流合焉。 下流河”。
北宋置,在今浙江杭州市北。《清一统志·杭州府》:江涨桥镇“在仁和县北九里。有桥跨官河。明洪武中设税课司”。古镇名。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置,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武林门北。
唐天宝前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后废。
即今内蒙古牙克石市东南扎敦河,为海拉尔河支流。《清一统志·黑龙江》 “济尔玛台河”条: “又珠敦河,在呼伦布雨尔东一百三十里……源俱出兴安岭,入开拉哩河。” 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4 《地理志 ·
在今广东德庆县北七十里。《舆地纪胜》卷101德庆府: 高良山 “在端溪”。《方舆纪要》 卷101德庆州: 高良山 “高百余丈,周五十里。山下田高土肥,土产铁竻木”。
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南。《清一统志·青州府一》:吉利河“一名纪里河”。有二源:东源出五弩山西南麓,西源出千秋岭,俱南流十余里,合流入海。
①在今四川茂县北,为岷江渡桥。《寰宇记》卷78茂州: “普通三年置绳州,取桃关之路,以绳为桥,因作州称。” 《方舆纪要》 卷67茂州: 绳桥“旧在州北汶江上。《寰宇记》: 梁置绳州,以绳为桥也”。②在
清光绪十九年 (1893) 置,隶四川省。治所在俾俾塘 (今西藏亚东县东北切马东一里)。后废。
在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 泗城府西隆州:南盘江“经州北,东南至北楼墟,冷水河合治西小水,东北流注之”。有隆林营外委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