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镇
明、清时四大工商业城镇的合称,即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县西南朱仙镇)、汉口镇(今湖北武汉市汉口)、景德镇(今江西景德镇市)、佛山镇(今广东佛山市)。
明、清四个工商业城镇的合称,即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县西南朱仙镇)、景德镇(今江西景德镇市)、佛山镇(今广东佛山市)和汉口镇(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区),均为当时货物集散、商业繁盛的市镇。
明、清时四大工商业城镇的合称,即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县西南朱仙镇)、汉口镇(今湖北武汉市汉口)、景德镇(今江西景德镇市)、佛山镇(今广东佛山市)。
明、清四个工商业城镇的合称,即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县西南朱仙镇)、景德镇(今江西景德镇市)、佛山镇(今广东佛山市)和汉口镇(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区),均为当时货物集散、商业繁盛的市镇。
在今陕西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王岭。1963—1966年在蓝田的调查和发掘中,在今蓝田县西北二十二里洩湖镇陈家窝村发现一个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在县东四十里九间房乡公王岭发现一个猿人牙齿和一个猿人头盖骨化
即今山东惠民县治。《宋史·地理志》棣州:“大中祥符八年,移治阳信县界八方寺。”即此。
明永乐元年(1403)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中下游流域,东抵汤旺河以西,南达哈尔滨、阿城、宾县等地。后废。明永乐元年十二月(1404年)置,治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中下游。属奴儿干都司。辖区约
即今广东四会市北罗源河,为龙江上源。《方舆纪要》 卷101广宁县: 罗源水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大罗山麓,西南流十余里,有石港潭水注之,经四会县界,合龙江,而注于绥江”。
1935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鹤龄寺(今四川剑阁县东南鹤龄镇)。1935年2月废。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3年初由四川省剑阁县东南析置,治鹤龄寺。同年3月撤销,仍并入剑阁县。
又名浮山。即今广东云浮市西南五十里大云雾山。《舆地纪胜》卷98南恩州:浮山“一名泉山,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东安县:云浮山“高五十丈,周四十里。危峰突起,峰顶常有白云。相传陈霸
即今四川彭州市北白鹿乡。清光绪《彭县志》卷2:白鹿场“旧名河坝场。在西乡梯云里,距县北七十里,西距思文场二十里。乾隆十九年设”。
一名施王城。在今湖北恩施市南十五里。《方舆胜览》 卷60施州: “东晋末桓诞窜太阳蛮中,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子孙袭王。” 《方舆纪要》 卷82施州卫: 施王屯在 “卫南十五里。东晋末,桓诞自称施王,
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朱门镇村。宋《景定建康志》卷16:“朱门市在朱门南。”
明洪武间筑,即今贵州织金县。《方舆纪要》 卷123附水西宣慰司: 织金城 “在水西西北。地深阻,夷人以为险巢。天启三年,黔抚王三善逼大方,安邦彦窜人织金,既而三善为降贼所诱,师陷,邦彦遂复炽”。即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