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黄楼
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北五里。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605:吊黄楼“因吊山谷而名”。嘉庆《宜宾县志》卷13: 吊黄楼在“治北对江。昔人黄庭坚建,后圮。今为东岳庙。土人犹呼旧名”。《清史稿·曾纪凤传》: 同治元年(1862),与太平天国石达开战,“又迭败之吊黄楼”。即此。
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北五里。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605:吊黄楼“因吊山谷而名”。嘉庆《宜宾县志》卷13: 吊黄楼在“治北对江。昔人黄庭坚建,后圮。今为东岳庙。土人犹呼旧名”。《清史稿·曾纪凤传》: 同治元年(1862),与太平天国石达开战,“又迭败之吊黄楼”。即此。
俗名老爷山。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大通县(今城关镇)“南:元朔山”。
(臺) ①在今湖北荆沙市江陵区东北。西汉刘向 《列女传》: “贞姜,齐侯女,楚昭王之夫人也。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之上而去。” 即此。②汉长安城的宫殿建筑。有二。(1) 汉未央宫渐台,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
①亦作伞山。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方舆胜览》卷63遂宁府:伞子山“在小溪县白水镇。唐大历间,有禅师跨一白驴抵此山结茅以居,环山之民,素以植蔗凝霜为业。和尚所骑白驴颇食民蔗,居民苦之,诣和尚请焉。和尚曰
辽置,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查干少冷村附近。
在今山东临邑县东北德平镇东。《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渎”。
即今上海市上海县东北三林。明、清置三林巡司于此。
一名四礵。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四礵列岛。包括东礵、南礵、西礵、北礵与小礵等岩岛,其中以北礵为最大。清《海国闻见录》上卷《天下沿海形势录》的“四霜”即此。即今福建省霞浦县东南四礵列岛。见清《海国闻见录》图
北周置,属南宁州。治所在今云南嵩明县南二十六里杨林镇。唐贞观八年(634)属郎州,开元五年(717)复属南宁州。后升为威州。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云南省嵩明县南。属戎州。天宝末废。
永定三关之一。在今湖南桑植县东。《明史·地理志》 慈利县:“西北有龙伏关,东南有后平关、黑崇关,谓之永定三关。”
①在今安徽贵池市城内。《舆地纪胜》卷22池州:九华楼,“《池阳记》:即子城东门楼”。《清一统志·池州府二》:九华楼“在贵池县九华门上,唐建。……唐杜牧有《九华楼寄张祜》诗”。②在今安徽青阳县东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