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阳市

南阳市

1948年11月解放后由南阳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


简称宛。在河南省西南部。面积2.66万平方千米(市辖区 1975 平方千米)。人口 1047.8 万(市辖区168.4万)。辖宛城、卧龙2区和桐柏、唐河、新野、社旗、方城、南召、镇平、内乡、西峡、淅川10县。代管邓州市。市人民政府驻卧龙区。因在南山(今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故名。《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秦置南阳,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一说因在中国(意为“国中”或“中原”)之南,而居阳地,故名(见《水经注·淯水》)。西周为申、吕、谢、郦、蓼、鄫、鄀、许等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先属楚,北部曾属韩,后属秦。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宛县(今南阳市城区)。西汉因之。此后境内州郡废置无常,区划演变繁杂。晋置南阳国。南朝宋复南阳郡。隋开皇初始置南阳县。唐、宋置邓、唐二州。元置南阳府。明、清因之。1913年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8年析南阳县城置南阳市。1949年属南阳专区,1952年改市为镇。1953年复置南阳市,为南阳专区驻地。1960年南阳县并入南阳市,1961年复置。1969年为南阳地区行署驻地。1994年撤销南阳地区、南阳市(县级)和南阳县,设立地级南阳市和宛城区、卧龙区。原南阳地区所属桐柏、方城、淅川、镇平、唐河、南召、内乡、新野、社旗、西峡等县划入。地处伏牛山区和南阳盆地,唐河、白河、老鹳河、丹江、淇河、湍河、刁河、澧江、干江流经境内。南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北部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烟叶、花生为主。土特产有油桐、中华猕猴桃等。传统工艺品有丝绸、玉雕、烙花。南阳黄牛为全国五大优良品种之一。矿产有石油、天然碱、蓝棉石、银、铜、大理石、石墨、玉石、蓝晶石等。工业有机械、电子、冶金、采矿、化工、石油、食品、纺织、饲料、建材等。南阳绸、独山玉远销世界各地。焦柳、宁西铁路,207、209、311、312国道,确内、南驻等公路经此,丹江、白河、唐河可通航。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武侯祠、汉画馆、医圣祠、张衡墓、丹霞寺、汉代冶铁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淯溪

    亦作淯水、淯江。即今四川长宁县东之长宁河。《宋史·蛮夷传四》 有所谓 “淯水夷”。《方舆纪要》 卷70长宁县: 淯溪 “在县东。《志》 云: 县治东有东溪,发源县东白崖山; 县治西有西溪,发源县南二十

  • 开阳乡

    在今广东罗定市东南五十里。即废开阳县。明洪武中置巡司于此。在今广东省罗定市东。旧开阳县地,明洪武中于此置巡检司。

  • 安边县

    唐开元十二年(724)置,属蔚州。治所即今河北蔚县。天宝元年(742)为安边郡治。至德二年(757)改为兴唐县。五代梁改名隆化县,后唐复名安边县。后晋改名灵仙县。(1)古县名。唐开元十二年(724年)

  • 喇里

    即拉里。在今西藏嘉黎县西北嘉黎。清 《西藏图考》 卷3: 拉里 “ 一作喇里”。

  • 北斗滩

    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北八十里沅江中。《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沅江”条下:北斗滩“怪石凡七,隐立若斗杓也”。

  • 沱沟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许州一》: 沱沟 “在郾城县东南五十五里。汝水别流也”。

  • 明王台 (臺)

    在今安徽亳州市北门内。元至正十五年 (1355) 二月,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砀山清河迎弥勒教首领韩林儿于亳州 (今亳州市) 称帝,建立政权,号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此为即位台。今为通真观。

  • 三阜城

    唐置,为巂州治。在今四川西昌市。唐樊绰《云南志》卷1:“至苏祁四十里,至巂州三阜城四十里。”注:“州城在三阜山上。”

  • 石门站

    ①元置,即今江西金溪县西南石门乡。②元置,在今四川江津市西南一百二十里白沙镇。明万历九年(1581)改为白沙水驿。

  • 商县

    ①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丹凤县西五里古城。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京兆郡。西晋属上洛郡。北魏属上庸郡。隋开皇四年 (584) 改为商洛县。②明洪武七年 (1374) 降商州置,属华州。治所即今陕西商县